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也未曾体味过其中的辛苦,可是今天国士袁隆平的离去,又勾起我的回忆。
小时候,隔三差五的总有来早饭的,母亲都会抓一把粮食给那些人,有次母亲不在家,又来了一个早饭的,衣衫褴褛的,我和姐姐就带着他来到我们家的粮仓里让他自己拿,他手里的大茶缸小心翼翼的把粮食装到布口袋了,我们也没看清他到底弄了多少,但我们觉得那人应该是善良的,觉得他应该也没装多少,因为我们小孩子不懂,因为我们也是善良的。
母亲回来后,我们欢天喜地的告诉她,我们今天也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面对母亲问的诸如给多少等问题没有一个回答出来的,不过母亲问没有责骂我们,只是让我们以后多个心眼,帮真正困难的人,别让人骗了。母亲很少让我们干农活,家里的粮食到底是多还是少,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粮仓的屋子墙上,写满了谁家借了多少斤粮食,谁家还了多少斤粮。后来想想应该是我们家粮食我,为什么呢,因为母亲是有文化的人,以前当过代课老师,为了照顾孩子才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母亲总喜欢看农民文摘,从书中她知道猪吃饲料长的壮实,种杂交水稻水稻的产量高,难怪我们家有富足的粮食。
有一次,我们讨厌的一个人又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在饭点的时候来我们家,父母总会招呼他吃点,而他也不自觉的就吃一点。有一天正巧父母都不在家,我们也刚吃过饭,我们比较懒,端来一盆水,把碗放在里面涮了一下就拿出来了,碗中正好有吃剩的米粒,水也没倒就放在桌子上了,正好那人来了,我和姐姐大人的样子问你吃过没?没吃过再吃点。那个吗推脱了一下,我和姐姐也就出去玩了,结果回来之后发现,他正在喝着米汤。我和姐姐觉得很搞笑,等母亲回来,我们把这事讲给她听,被母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母亲说,老苍是一个孤寡老头,无儿无女,自己一个人每天帮衬着别人家干点活混点饭吃………不懂事的我们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对不住老苍的。
那个年代,依然有人讨饭,讨粮,再后来杂交水稻开始推广了,产量上去了,国家政策也变了,也没有交公粮了,人们开始出去打工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再也没有人为吃不上粮食发愁了,我们都记住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是你让我们老百姓吃的饱,吃的好。
禾下乘凉梦的老人只是睡着了,我们会永远记住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