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逗孩子:孩子哭了,大人笑了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抖音视频,一个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橱窗前,对着卤好的猪头肉、猪蹄、猪鼻子说:


“你看,这就是小猪佩奇的鼻子,这个是他妈妈的鼻子,这个是他爸爸的,这个是他弟弟的,他们一家四口都被做成猪头肉啦。还有你看,这个是他妈妈的猪蹄,也被剁下来啦。”

孩子瞪着橱窗不说话,脸上写满了惊恐。


视频结束了,下一个视频自动开始。我很想钻进屏幕里,抱抱那个惊恐的孩子。


在微博、知乎上,人们对这种“逗孩子”早就深恶痛绝,每年春节都会集中吐槽“熊亲戚”。一种最典型的逗法就是“妈妈不要你了”,然后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就笑起来:“哎哟,这小孩怎么这么较真?”


那些故意把孩子逗哭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说他们不心疼孩子吗?也不一定,许多人其实很宠孩子,有好吃的都给孩子留着,孩子摔倒了他们也会冲上去扶。但是,他们似乎只在乎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感受置若罔闻。


就像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几个中学生对父母说:


“我最喜欢跳舞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舞蹈班停掉?”

“我真的不喜欢苹果和牛奶,我能不能不吃这两样了?”

“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这样的对话真是令人绝望啊。


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是无视自己的感受,父母却觉得是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为了健康多吃苹果是应该的,为了学习放弃舞蹈课是合理的,把手办送给亲戚家的孩子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他们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肯定会这么做。”


意识到他人与我们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家庭治疗大师莫里·鲍文(Murray Bowen)将这种能力称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人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与自己不尽相同,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会默认“你一定和我想的一样”,也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而烦恼。


比如,一个人自己喜欢吃香菜,ta无法理解那些讨厌香菜的人在吃香菜的时候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但是 ta 能够尊重别人的感受,不去强迫别人吃香菜,这就是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现。


但是,一个自我分化不足的人会想:香菜多好吃啊,那些不吃香菜的人就是作吧?多吃几次就习惯了。



理解一个孩子,要说难也很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容易的部分在于,我们其实不必完全体会孩子的认知,也能体会ta的心情。孩子往往把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我们只需要放下自己的种种预设,去观察他们的感受,便会知道他们害怕和妈妈分离,喜欢那些看起来很幼稚的贴纸和玩具,还会把小猪佩奇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难的部分在于,直到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才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幼稚”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不必完全理解孩子为什么很在乎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但是只需要知道孩子在乎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并且尊重他们的在乎,这就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月光下,我行吟河畔 月光,在我的心上铺开 脑子里回旋着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 泉流,一些流在我的心上 我的眼眸有点...
    子涒阅读 262评论 3 2
  • 手术室外,小白的父亲坐在椅子上焦灼地等待着,小白的母亲两手交握,来回不停走动。面前的房间外,“手术中”三个红字大亮...
    常今夏阅读 373评论 0 0
  • 眼睛里的书本 耳朵里的音乐 鼻子里的茶香 嘴巴里的回甘 身体里的舒畅 有那么一瞬间 我长时间建立的出世心 烟消云散...
    方鸿渐加油努力奋斗阅读 1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