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夜鬼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搞。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熟悉昆剧的人,都知道这段词来自经典的剧本《桃花扇》。赤伶今儿来帮你回忆一下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讲述的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在南京秦淮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而梳栊香君。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
不久后,宁南侯左良玉因缺少军饷,移兵就食南京。杨龙友请侯方域以其父(左良玉之师)名义写书劝止左良玉,并使柳敬亭递书前去。阮大铖借此机会,在诸官议事时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
阮大铖与马士英拥立朱由崧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马士英等人,阮趁机报复复社党人,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李贞丽无奈冒名代嫁。杨龙友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香君使苏昆生寄扇与侯方域。侯方域此时与高杰同在河南,然高杰为许定国所杀,侯方域逃向南方,于黄河巧遇苏昆生与李贞丽,得知此事后返回南京。
然此时阮大铖以所作《燕子笺》媚弘光帝,李香君因此被选入宫。侯方域与苏昆生返回南京后,不见香君。后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于书坊选书时,被阮大铖所捕。苏昆生赴左良玉处求救,左草檄发兵“清君侧”,马、阮乃调黄得功等将堵截左兵。左良玉途中病死。
此时清兵南下,然三镇已被调走,堵截左良玉,长江无人防守,仅史可法率三千兵守扬州城,终不敌清兵。南京城破,明廷君臣各自逃散。(此时李香君在宫中,侯方域在狱中)侯、李二人与柳敬亭、苏昆生等人同逃往栖霞山,寄居道观。弘光帝逃往黄得功营,然终为叛将刘良佐、刘泽清等劫送清兵,黄得功自刎。
张薇于栖霞山设道场,以祭奠甲申之变及南明灭亡时的死者。侯、李相遇于道场,然张薇撕碎桃花扇,点醒二人,二人因而出家学道。
当然今天的目的并不时重述这个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今天赤伶为大家讲一段不为众人所熟知的故事,讲一讲那个年代的“桃花扇”。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尚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安远县城内一片祥和,戏院的戏台上仍咿咿呀呀的唱着悲欢离合《桃花扇》,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不知这戏里戏外唱的是谁的悲欢,谁的离合。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战火便绵延到此,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并指名裴晏之出场,若是胆敢拒绝,便烧了整个戏院乃至县城,所有人亦难逃一死。
裴晏之,便是这戏院的“角儿”,他笑了笑,没有拒绝,转身坐到妆台前,描起了眉目。方寸戏台上,只见他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在一众叫好声中,生生演活了那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然家国破碎,山河飘零,孰能幸免。随着鼓声急切,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竟似也怔住了,就在此刻,台上“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直到敌人发觉,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就这样,“李香君”和那些豺狼虎豹一同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楼塌了,戏却未终。位卑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不但有情,还是满满的爱国情,和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 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注:本文资料来源维基百科,HITA-《赤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