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ouis老师,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一直是高考的常考点,多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或多或少都有涉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起于重光单阏,终于屠维单阏)
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及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主要有夏、商、西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夏代在旧教材中没有提到,商代对边疆治理的模式叫做“外服制”。在商代,我们把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叫做“内服”。而“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到了周朝,周天子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采用了“封建亲戚”的一套做法,在讲政治制度的时候,老师都有很细致的讲解。
这个时期的中国主要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对于边疆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和地方政治制度差不多,所以考试的时候在问边疆治理的话题的时候一般不会问先秦时期的模式。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起于屠维单阏,终于上章困敦)
秦代对于边疆的治理分为两部分,对于北部边疆,匈奴是其最大的威胁。战国晚期乃至于秦汉时期的匈奴,正是其最鼎盛的时期,在对外战争上,中原王朝无力与之抗衡,只能采取守势。秦代修筑长城,将原先秦、赵、燕等修筑的长城连接在一起,筑城了西起辽东,东到大海的长城;对于南部边疆,秦代采用修渠的方法与之勾连,譬如灵渠,就将湘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联系在了一起,设置桂林郡、象郡等,加强了对南方越族的控制。
西汉王朝建国初期,天下刚刚经历秦末战乱,社会百废待兴。而此时北方的匈奴正好是冒顿(音“独”)的统治时期,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在汉高祖白登之围以后,汉代对匈奴的政策以“和亲”为主,而此时汉代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国力,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国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代的国力已经比较雄厚,这时汉武帝对北部匈奴地区采取战争的方式进行反攻,最终使得匈奴走向了衰落。但这也使汉朝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汉武帝晚年,鉴于国家的实际情况,汉武帝发布“轮台诏令”,停止了对北方匈奴的战争,战端至此暂告一段落。
在汉武帝时期,除了有霍去病、卫青等名将抵御匈奴之外,还有张骞、苏武等名臣,出使北国。张骞是汉代第一个出使西域的人,他历经千难万险,摸清了汉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开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以至于到了汉武帝的玄孙,汉宣帝的时候,汉朝第一次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第一次直接被中央政府所管辖,这个考点是初中中考的重要考点,对于高考来说,那就可以算是一个基本常识了。这一年是汉宣帝神爵二年,具体年份是公元前60年。
汉武帝除了对北方边疆有一些政策措施之外,通过张骞等人的叙述,汉武帝知道了从西域再往外走,还有一个叫做“天竺”(身毒、信都)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的位置除了从西北以外找到,还可以从西南地区再往外找到。所以汉武帝非常重视对西南边疆的开发。这个事儿被称作“开发西南夷”。我国的西南地区,从古到今,直到今天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譬如苗族、瑶族、白族等等,这些民族是从夏商时期的中原和江淮地区迁移到西南地区的,被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和平”的方式,一种就是打。著名的成语夜郎自大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实际上夜郎国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首屈一指的大国,但是和汉朝比是没法比,所以夜郎国王问自己和汉朝到底谁大,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个成语故事也从一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汉文明完全没有传播到西南地区,言外之意,也就是说明了汉文明第一次传播到中国的贵州、广西、凉山、云南等地区是西汉的时候。
汉武帝雄才大略,从对于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就可以看出。除了西南夷以外,汉武帝还把疆域开拓到了浙江(东瓯)、福建(闽)等地,还将文明传播到了今天的越南北部(交趾)地区。总体来说,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功劳,是无法抹杀的。
东汉基本延续了西汉时期的边疆政策,发展不大。而且历史考试对于东汉的考点一般围绕在汉代庄园经济和察举制度的变化等方面,对于边疆治理考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起于上章困敦,终于上章涒滩)
魏晋时期的边疆治理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一塌糊涂”。
要是魏晋时期对边疆治理的很好的话,那么还有少数民族南迁(五胡)什么事。
魏晋时期很不巧的是,中国赶上了统治阶级最无能的“士族地主阶级时代”,士族地主通过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垄断,把控了中国的命脉。而庶族地主通过军事武装不断打破这种垄断,所以中国内部就已经乱成一锅粥。
更不巧的是,魏晋时期正好赶上了气候变冷。
中国古代的气候,一直是忽冷忽热,第一次比较冷的时候是战国时期,第二次就是魏晋时期,第三次是北宋,第四次是明朝末年。通过上面这四个举例,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时期都有一件共同的特点,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
战国时期,匈奴不断南下,所以秦国、赵国、燕国才修长城,抵御匈奴。
北宋,直接就是被游牧民族女真金给灭了的。
明朝末年也是一样,气候变冷,导致草原地区不适合放牧,游牧民族没吃的,然后就只能南下。中原地区粮食生产歉收,整个崇祯年间气候异常,北方没什么粮食,再加上贪官污吏遍天下,尤其是陕西又连年大旱,北方满洲民族又趁机崛起,所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明亡了。
所以魏晋南北朝也没有赶上好时候。但是同学们赶上了好时候!因为没法考,所以这一时期,不考边疆治理。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天下,但是国内矛盾重重,隋炀帝又推行急政,导致统治不稳,最后被表弟李渊抢了皇位。
唐代的边疆治理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是唐代的中国恰好赶上了气候变热的时候,所以北方的突厥民族对唐朝的威胁并不是特别大。有威胁,但是不大。而且突厥在唐太宗的时候,经过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就给打分裂了。所以基本上对唐朝没什么太大的威胁。
唐代东北地区有几个大一点的民族,一个是奚和契丹,这两个民族同源。契丹族是在唐末乃至于唐朝灭亡后才崛起了,在唐代影响不大。除此之外还有渤海族和靺鞨。靺鞨在现在的黑龙江乃至外东北地区(已被俄罗斯强占),唐代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措施叫“羁縻”,这个制度解释起来很复杂,一般如果考了,会出现在材料中给你解释清楚的。在这里一定要记住的是,羁縻制度的好处和坏处,这是出题会问到你的问题。好处嘛,当然是解决了唐代对东北那旮沓鞭长莫及的问题,缓和了当时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等。问题是坏处呢?坏处是这种制度是一种非常松散而且很不好控制的制度。当中央政府很强势的时候,羁縻制度很好用。一旦中央衰弱了,那么地头蛇就一个一个都出来找茬了。
纵观整个唐史,最大的问题是藩镇和宦官。边疆最头疼的一个是吐蕃,一个是南诏。这两个当时都是奴隶制国家。吐蕃的政策就是和亲,一般对历史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唐太宗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嫁给了当时吐蕃的赞普(扛把子),叫做松赞干布,做他的小老婆,松赞干布还修了布达拉宫。除了这个之外,在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儿子)的时候,还嫁了一个公主叫做金城公主,嫁给了当时吐蕃的赞普,叫做尺带珠丹。但是这种和亲是一种很权宜的做法,因为到了唐肃宗的时候,吐蕃该打唐还是打,比如公元762年吐蕃就攻陷了长安城,唐代宗脚底一抹油,跑了,唐诗里有句“西山寇盗莫相侵”,就是说的这个事儿。
南诏是当时云南地区的一个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先归顺唐朝,后来也反了。从云南出发,攻破了成都城并且野蛮屠城,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四)宋元明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起于上章涒滩,终于阏逢涒滩)
宋代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北方有辽,西夏,金,蒙古,元,西方有吐蕃诸部,西南方有大理国,南方越南还独立了。所以宋代的国防压力非常庞大。
宋代的边疆地区基本都属于中原汉地,尤其是南宋,所以边疆的治理和中原的模式相同,也就是跟地方政治制度一样,也就是说考试基本上也不会考到。
元代是一个国土非常庞大的帝国,而且是蒙古族建立的,是第一次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北部没有少数民族的威胁了。这个时期要主要考试可能会考到的,第一个是蒙古降服了吐蕃诸部,这个时间是在1248年左右,这是西藏第一次被纳入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中,虽然不是直接管辖。第二个是元代在福建沿海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便于经略台湾。
明代继续采用羁縻制度,北方有蒙古(瓦剌、鞑靼)隐患,西北有吐鲁番等国,东北女真虎视眈眈,南方越南,东边日本,都是可能会威胁到统治的因素。但是在高考的考试中,关于明代最多的考点,叫做“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这个政策基本上是对付西南地区,贵州广西云南这一带的土司的。在考察的时候,还会连带清代一起考察。
明代还有一个边疆治理就是西藏,西藏在明代叫乌斯藏,虽然这个时期名义上是归顺明朝的。但是明朝既没有往西藏派官员,也没有什么制度能够左右当地的政治,所以基本上这个考点会放在清代去考。
(五)清代中期以前(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起于阏逢涒滩,终于上章困敦)
清代到了1840年因为鸦片战争的缘故,古代史结束了,所以这个古代边疆治理就截止到1840年。这个时期可能会考到的点有这样几个:
第一个还是改土归流。明代与清代顺治、康熙年间,都曾进行的少量改土为流活动,地域基本限于腹里地区及靠近腹里之处,其方式多属被动消极性质,如土司绝嗣之类。而清代雍正年间在鄂尔泰主持下的大规模改流运动,却是在包括广大边远山区的辽阔地域内广泛进行的,且其方式也是主动而积极的。清代雍正时大力推行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在这里我们要记住这个政策的优点,那就是——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第二个是西藏。清代的西藏,基本上已经是中央政府可以有效管理了。清代奉喇嘛教为国教(萨满教是族教),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和五世达赖喇嘛都先后觐见过清朝皇帝,清朝还派驻藏大臣去西藏管理一些事情。在乾隆时期,还设置了“金瓶挚签”的制度,用来选出新一任的格鲁派领袖(达赖和班禅)。基本上标志着清代已经能够在古代的条件下,最大努力地控制西藏了。
第三个是新疆。新疆地区在明末清初是准噶尔汗国的土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经几十年,终于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夺得了新疆这个地区。本来新疆这个地区,当时大臣们建议给它起名叫“西蒙古”,是乾隆皇帝去“新得到的疆土”的意思,定名新疆。新疆当时的首府是伊犁地区,后来近代由于俄国侵略才转移到了乌鲁木齐。清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管理地方事务。
第四个是东北。清朝入关以后,发布了“闭关令”,禁止汉人外出山海关到东北去,东北的没有入关的满洲人也禁止入关。最终导致了东北地区人口稀少,也给了近代俄国侵略外东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清代在东北地区设置黑龙江将军府和吉林将军府管理地方事务。
第五个是台湾。明朝末年,当时荷兰已经建立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殖民帝国。大概在17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荷兰占据了台湾岛。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国姓爷“朱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且在台湾建立了明朝最后一个据点,一直和清朝对抗。直到清朝康熙时代,1684年,清朝名将施琅攻打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这个时期的台湾是属于福建省的一个县。直到近代,由于日本有野心吞并台湾,所以到1885年改台湾成了省。这也是可能会考到的考点。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这样的细节。汉族的中央政权由于本身的农业文明的属性,无法对西南、西北、东北等不适合古代农业生产的地区进行有效控制,只能采取羁縻、土司等制度进行间接统治。而少数民族如果入主中原之后,对于边疆地区一般采用军政结合的方式,比如设置将军府、巡检司等等,对边疆加强控制。但是这些措施都带有一定的妥协性,这种妥协性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导致的,或者说是中央王朝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被迫采取的措施。正是由于它带有封建妥协性,正是由于它不稳定、不稳妥、不安全,所以才导致了近代中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边疆危机。
下次我们再聊聊中国近代和现代的边疆治理。这一类题目一般会出2到3段材料,第一段材料一般是古代,第二和第三一般是近现代,所以下次聊近现代的边疆治理,是很有必要的。下次我们还会再通过一道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10月月考的一道材料分析题,来重点讲一讲这种题是怎么答的?有哪些要点和思路?有哪些小窍门?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