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需求该如何满足 你做对了吗|Twins·P.E.T 4

背景交代:俩娃上涂鸦课的楼下有一个摊位售卖华夫威化饼,幸福上课路过心心念的就想买,等到下课回家发现小店已经准备打烊,不卖货了。

只见满怀期待的幸福奔着饼干奔去,向我央求着:妈妈,我要买这个饼干。

待我拿起饼干询问价格,售货员说已经关了电脑,没法结账了。只能向幸福解释阿姨下班了,今天买不了了。

可想而知,满怀期待的幸福听后大哭,嘴里嚷嚷着:买,买,我想买饼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娃情绪激动,处在问题区,赶紧抱起他开始积极倾听:想买饼干阿姨却不卖了,好难过啊,妈妈了解。

很神奇,听到这句话幸福的哭声从大哭转为哭给我听的假哭,实在太假我都不好意思揭穿他。一边抱着他一边不急不慢地继续倾听:真是的,这么早就不卖了,我们想买都买不着,真是挺让人难受的。(刚刚学会倾听那会儿对感受的词汇极不敏感,竟然只想得到“难过”二字,连“失望”这个词都想不起来。)

这时哭声快没了,正好奶奶赶过来,见他还有情绪,开始给他讲道理:你看现在是不是太晚了啊,阿姨都不卖了,下次想买是不是得早点。(奶奶说的很轻柔,但依然是说教,说教很有道理但是作为绊脚石威力也是大大的。)

幸福听后立即放声大哭,我赶紧把孩子抱离,走向远的地方继续倾听:好难过啊,买不到饼干真让人伤心是吗?

幸福:嗯。

我:是挺难过的,那怎么办呢?要不明天咱们早点来买好么?(因为考虑到时间比较晚了着急回家,我开始协助给出解决办法)

幸福:好。

就这样顺利上车回家。

心发现:

1、孩子情绪背后:愿望不能满足的深深失望
P.E.T.让我开始关注并体会情绪背后的感受,看着那满怀期待的双眼,眼巴巴盯着我手中举起的饼干,我能体会到孩子对饼干的强烈渴望。当得知不能买后的情绪爆发,这份爆发是基于对饼干渴望而不得的深深失望,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他也只能用大哭来表达内心强烈的“失望”之情。此时给孩子冠以“不懂事,任性,不讲道理”的标签都是不公平的。

2、面对情绪 说教会让孩子体会到什么?
孩子情绪来时,如果家长开始讲道理(在P.E.T.里叫做“说教绊脚石”),此时情绪占满大脑理智荡然无存,不用说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是很难一下子接受说教的。同时这些说教会让孩子感觉到:我做错了,我不够好。出于保护本能,孩子会第一时间通过反抗把这些说教排斥在外。最后出现家长越讲道理孩子情绪越激烈。

给孩子一些时间,等情绪没有了再去说教,理智的大脑才能做到接收。

3、孩子所有的需求都一定要满足吗?
      NO,有时他需要的只是被理解:

看到孩子的愿望不可得而导致内心深深的失望,试着去看见这份“失望”,去理解他并把他的感受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被接纳的。让孩子知道家长与孩子站在了同一条战线,当情绪被看见即使需求不被满足,孩子也能自己释放掉情绪。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无数个需要满足的需求,作为家长不可能事事都去满足。但家长可以做到的是:当孩子需求不被满足时内心的难过与失望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让孩子在被接纳的状态下意识到:有些需求和愿望就是不能被满足和实现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它传输的是一种正确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基于孩子和父母的感受而传递,同时它更是一种能够看见孩子和自己真实感受和情感的便捷方法,它的沟通是基于情感本质的沟通,解决的不光是亲子冲突,还有自我认知的矛盾。

我们深爱着孩子,却和孩子冲突不断,看见的都是孩子的任性,调皮,对大人的不理解;而孩子看到的则是爸爸妈妈的指责、不理解、不尊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错了,我们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沟通方式让爱停在了亲子沟通的两岸,没有随情感流淌到孩子与父母心里。

这些天一直被P.E.T.的神奇惊讶着,感动着,收获着,于是记录下我P娃的经历,为了将来有一个能够回忆起来的亲子时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