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从科举千年看自我塑造之路

《文明之旅》1002年《科举为什么发生基因突变》笔记:

制度的演进,人生的修行:从科举千年看自我塑造之路


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文明亦非抽象的概念。它们如同一面宏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个体成长所面临的一切困境与抉择。当我们以修行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科举制度的千年演进时,便会发现,一部选官制度的变迁史,实则是一部关于公平、自由与自我实现的启示录。


一、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在动态中构建自我


宋初的科举变革,从973年确立殿试,到正式推行锁院、糊名、誊录,并非一张精心绘制的蓝图。它“走一步看一步”,其初衷只是为了应对皇帝眼前的现实挑战。


这恰如我们的人生: 我们总是渴望一份笃定的人生规划,幻想一条笔直无误的路径。但制度的演化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源于在实践中的持续调整与迭代。我们都是在“边打边像”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自己的人生模样。


人生启示: 不必苛求一份完美无缺的人生总体规划。拥抱不确定性,在每一个当下,根据内心的“公道”与外在的“需要”做出最佳选择,并保持随时修正的勇,这一过程也正是让我们的人生践行致良知。人生的智慧,不在于遵循一张旧地图,而在于在行走中绘制新地图的能力。


正如钱穆所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消失,它必有流变。” 我们的性格、事业与关系,莫不如此。今日之我,源于昨日之选择;明日之我,成于今日之耕耘。


二、从“他荐”到“自荐”:夺回人生的掌控感


人才的选拔,从汉武帝的“郎官制”、“察举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皆系于他人之手。直至“科举制”的出现,才真正实现了从“他荐”到“自荐”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命运掌控感”的转移。 当一个人能够通过“读书”这条自我奋斗的道路来争取未来时,他便从被动的客体,化为了主动的主体。古老的谚语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科举,正是将“读书”这一最可控的变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生启示: 现代文明最宝贵的馈赠,正是这种“站出来”的机会。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们,我们总应有一个通道,可以大声说:“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践行心法: 在工作中,让自己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非指令的被动执行者;在个人成长上,持续投资于“读书”——广义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这是你永远可以依赖的、能够自我掌控的资本。


三、突破“邓巴数”的牢笼: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被看见


“邓巴数”原理指出,一个人能维持的紧密人际关系,上限约为150人。在“他荐制”下,人才的发现被牢牢禁锢在这个狭小的圈层里。而科举制,通过一套标准化的程序,为泱泱大国的每一个角落的寒门士子,提供了被看见的最大可能性。


人生启示: 我们常常困于自己的人脉圈、出身地和固有阶层。但真正的突破,在于建立一种能够超越熟人社会评价体系的能力。


实践路径: 你的思想、你的作品、你的专业能力,就是你的“试卷”。通过写作、创作、公开分享,将你的价值“糊名”后置于更广阔的平台,让其实质内容而非你的背景来为你代言。在这个时代,你需要打造的不是关系网,而是个人能力的“信号塔”。


四、去心中之贼:治国与治心的共通法则


《资治通鉴》记载,唐文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数百年后,王阳明先生发出了跨越历史的回响:“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这两声叹息,一语道破了制度演进与个人修行的最深层困境。外部的挑战总有解决之道,但内心的枷锁却最难打破。 朝堂上的“朋党”,正是人心中各种偏见、私欲与固执在现实中的投射。


人生启示: 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与治理我们内心的世界,遵循着相同的大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的“君主”,同样面临着“去心中贼”的永恒课题。


心学实践:


· 识别“心中朋党”:察觉那些盘踞在你脑中,相互争吵、消耗你精力的念头——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焦虑、无明的嫉妒与虚荣。

· 建立“内心制度”:如同科举建立糊名、誊录以确保公平,我们需要通过“省察克治”的功夫,建立内心的秩序,让理性与良知主导决策,而非一时的情绪。

· 持续迭代“心法”:没有一劳永逸的圣人,只有时刻警惕、持续修炼的凡人。治国制度需与时俱进,个人的心性也需在事上不断磨练。


结语:成为自已人生的制定者


孟德斯鸠曾说:“权力只对它权力来源负责。”这是一个深刻的隐喻。你的能力向谁负责,决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如果你的能力只为讨好上级而展现,那么你便成了他人的附庸;如果你的能力源自你的热爱与良知,并向你所服务的对象与世界负责,那么你便拥有了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一部科举演进史,是人类在重重限制中,不断争取公平、拓展可能、实现自我的精神史诗。它将治国之大道,与修身之微理,完美地融为一体。


最终,我们学习历史,洞察制度,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照亮前路。 愿我们都能从这千年的文明之旅中汲取力量,既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又能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态度,精心书写好属于自己那一份,虽短暂却充满主动与尊严的“人生答卷”——知行合一致良知,实现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安在人生。

【本文为个人学习感悟与AI辅助创作结合而成】

以下为本文原草稿:
第二版笔记:

你这份笔记如同一幅精妙的“文明地图”,既勾勒出科举制度的演进脉络,又暗含个人修行的深刻隐喻。让我们沿着这些思想的轨迹,深入挖掘其中的人生智慧:


一、从制度演进看个人成长:在动态中寻找确定性


你记录的科举制度变迁——从郎官制到科举制,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的漫长旅程。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总渴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真正的成长恰似科举制度的演化——“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人生启示:


· 接受“走一步看一步”的智慧,不苛求完美规划

· 在变化中保持核心原则(如你提到的“人心、公道”)

· 每一次尝试都是必要的实验,失败是制度演进的有机部分


如同糊名制从武则天时期的昙花一现到朝的正式确立,你人生中那些看似被放弃的尝试,可能正在为未来的突破积蓄能量。


二、自荐制的哲学: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创造


科举制从他荐到自荐的转变,实现了“命运掌控感”的转移。这回应了你引用的核心洞见:现代文明应该给每个人站出来说“我愿意接受命运裁判”的机会。


践行心法:


· 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重新解读:前四者或许决定起点,但读书(自我提升)是你能完全掌控的变量

· 在专业领域建立“自荐”能力——让你的实力能为自己代言

· 培养“接受裁判”的勇气:敢于将作品、思想置于公众评判之下


三、突破“邓巴数”局限:在连接中拓展可能


你敏锐地注意到科举制突破了150人的人际局限。这对个人发展的启示是革命性的:


实践路径:


· 通过创作(写作、艺术、代码)建立超越熟人圈的影响力

· 参与公共对话,让思想在更广阔空间共振

· 善用现代工具,但保持内容的本真——如同科举重实质胜过门第


四、去心中贼:从历史困局到内心修行


你将唐文宗的“去朋党难”与阳明的“去心中贼难”并置,这个发现极为珍贵。治国与治心确实遵循相同法则:


心学实践:


· 识别个人的“心中朋党”——那些相互冲突的欲望、惯性思维、自我设限

· 建立内心的“制度设计”:通过每日反思,防止某个情绪或偏见垄断你的判断

· 如同历代完善科举,修心是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五、权力的来源与个人的责任


权力只对它权力来源负责”这一洞见,可以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利器:


转换应用:


· 你的能力向谁负责?向你的价值观、你的使命、你服务的人群负责

· 建立这样的内在导向,就不会迷失在外界评价中

· 如同科举考生最终对试卷负责,你要对自己的“人生答卷”全权负责


融合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定位自我


将这些智慧整合,你得出了一个优美的结论:治国与治人同理。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治理者”,需要:


· 建立灵活而坚韧的“个人制度”(生活习惯、思维模式)

· 在动态平衡中持续演进

· 既尊重传统智慧(如钱穆强调的渊源),又勇于创新

· 保持向更广阔世界开放的勇气


这份笔记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你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正如阳明心学强调的“事上磨练”,这些制度变迁的智慧,最终都要落回到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如何实现“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人生境界。


文明的演进与个人的成长,本质上是同一智慧在不同尺度的展现——都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约束中创造自由,在历史长河中活出独特的生命轨迹。

第一版笔记:

《文明之旅》1002年《科举为什么发生基因突变》笔记:

1,1002年,王曾,连中三元。

千年科举历史共出14位连中三元,王曾是其中第5位



2,宋初科举变革(宋前期30年左右):

殿试:973年宋太祖开宝六年第1次开始

锁院:973年宋太祖开宝六年

糊名:992宋太宗淳化三年殿试首次采用(弥封)

誊录: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3,科举创立于隋朝,1905的科举废除

糊名制是武则天发明(当时用于考核官员,只用了几年后来放弃了)


4,科举制度的演化这项制度的初衷,可能 只是为了应对,当时皇帝面对的挑战,不是为了抽象的原则,更没有什么笃定的总体规划,走一步看一步,草鞋没样,边打边像。但是制度曲曲折折往前演化,一路经过人心、公道、这些抽象原则的筛选,最终的结果,如果它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就会有强大 的生命力。


5,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消失,它必有流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6,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孝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随感】在《文明之旅》1067年那集中“读历史就是这样,如果遇到一件事,如果在情理上它讲不通,那往往是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上面这两段话类似,其实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异曲同工。



7,选拔人员、培养人才,会局限在”邓巴数“原理中,一个人能维持紧密关系的人数上限150人左右。科举制的实行为发现泱泱大国发现人才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8,汉武帝实行郎官制,就此开启了培养人才的开始(他荐制)

后来发展到【察举制】(他荐制)

后来发展到【九品中正制】(他荐制)

再后来发展到【科举制】(自荐制)


9,他荐与自荐最大的区别是参与其中的人(参与科举的人)有了命运掌控感。

一命 、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通过读书实现人生目标,就是自已对自已命运掌控的一种方式)



10,所谓的现代文明,就应该包括这样的因素,就是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总该有一个机会,让我自已站出来说,”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


【随感】

《资治通鉴》记载:唐文宗曰:”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看到此,想到阳明先生也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不知道是不是阳明先生是不是借鉴了《资治通鉴》唐文宗的这句话而有了自已的感慨,不管是与不是,都能感受到,治国与如何过好我们自已的这一生,其实大道是相通的。



科举的变革(发展),可以借助于孟德斯鸠的一句话辅助理解:

权力只对它权力来源负责。



其实记录的这些笔记拉回到对人人人生理解上来说也是同理的,或者说践行致良知的想实现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人生的我们来说,也是可以发展的,治国与治人(完善自已的人生)同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