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84-科学索取-第17周总结

2017.12.1  星期五 天气晴

12月1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84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科学索取”。

我们曾经收到过这样一条读者留言:

“我是个别扭的人。我过去信奉一个原则,我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可能少地向别人索取什么。我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原因,但我似乎觉得,如果是我要来的,哪怕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不开心。

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有问题的,我也真的在理智上认为,我应该说出我的需求。但我还是做不到,也不知道如何改变。”

其实,这种情形并不罕见。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什么,尤其是想要自己的爱人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为什么有些人会怯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当我们反感索取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反感什么?

我们今天来聊聊“索取”这件事。

为什么会反感索取?

1.反感由对方掌握主动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向对方索取,就是给了对方选择“同意”或“拒绝”自己的机会。同时,对方也可以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这可能会让表达需求的一方感觉丧失了主动权。

例如,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有时候双方都不愿意主动告白,因为总觉得“矜持”的一方可以掌握着同意或拒绝对方的主动权。

并不是对所有人来说,掌握主动权都是这么重要的。那些曾经(尤其是儿时)被充分给予过的人,不害怕暂时失去主动权。这与一个人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信任感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在过去的经验中,如果一个人在表达需求时总是得到满足——尤其是在童年父母总是能够回应孩子的索取,ta渐渐就会形成一种这样的信心:“自己是一个(在大体的趋势上)会获得他人的认可的人;自己的需要是会被满足的;而如果有时没有被满足,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有这样的信心,ta长大后在方方面面的场合里(工作、感情、日常细节etc.)都会愿意尝试索取。

而与之相反的,有些人倾向于认为他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那么主动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便他人在面对自己的索取时,同意了自己的请求,他们也会倾向于认为这种同意是带有一些妥协的成分的。有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凌晨去看急诊。Ta提到自己并不愿意向他人提出“请陪我去医院吧”这样的请求,因为“这样的话,会觉得自己是个麻烦”。这样的人,只有感受到对方执意的主动,才会相信这一次是个“特例”,这一次我的需要是他人很想去满足的,而这不会是常态。他们也因此会说,“我主动要来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没意思”。

2.对他人的不现实的高期待

上面提到的,认为“别人主动给的东西才是好的”的这些人,其实是对现实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有着梦幻但并不真实的理解。

他们期待别人能够“读出他们的想法”,或者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独特,没有人能够总是觉察到其他人的内心戏。这种期待也并不公平,它意味着对方不但要在关系中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还要为你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这是令人疲累的。

请相信,如果ta愿意倾听你的需要,当你说得足够清楚之后,ta愿意尝试尽力去满足,这并不是80分的爱人,已经是个100分的爱人了。

3.害怕被认为是弱者

有些人会认为,只有处于弱势、能力不足的人才会需要向他人索取。自己如果向他人索要什么,会让自己被他人瞧不起,或者显得自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4.担心索取会附有代价

在有些人看来,他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自己。他们总觉得,一旦向他人提出要求,就意味着自己也需要在某一个时间付出相应的代价。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内心里会觉得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值得受到他人的帮助,或值得被很好的对待。

5.我们的文化推崇无私奉献,对“索取”不友好

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谦让”、“奉献”、“含蓄”等价值观,它实际上是不鼓励我们主动提出请求的。因此,即使一个人是在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也可能会被他人认为是过于争强好胜的、急功近利的、或者斤斤计较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发起一种索取,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就会陷入道德劣势。

不索取的人有时和不付出的人“共生”

不论是以上4点原因中的哪一种导致,不索取,都是人际间“权力关系”的一种表现。权力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潜伏在所有日常关系的具体细节中。我们都更希望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更多权力,在人情、道德上也占有优势的。权力的争夺,是付出和索取这场角逐的本质。

以下为大家介绍一种有特异性的“不愿意索取”的情况,一种索取与付出失衡的关系,“依赖共生关系”:过度付出又不敢/不愿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又会吸引那些不愿付出,只求索取的人。他们之间所发展出的关系,就被称为依赖共生关系。

依赖共生关系最初指的是酒精成瘾的人与他们的照顾者之间的一种不健康的帮助关系。即照顾者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这个酒精成瘾者的人,并且只有ta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这个人改变。后来,依赖共生关系被广泛用以指代一种,一方始终扮演助人者,而另一方扮演受助者的关系。

受助者通常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赖于助人者,而后者又依赖着前者对自己的“依赖”。对于助人者而言,他们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有时会成为他们对关系的最核心的需求(尽管他们不自知、或者这种需求在他们自己内心也很隐蔽)。

同时,助人者的内心存在着对“被拒绝”或“被抛弃”深深的恐惧。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付出,感受到对方持续的接受,来证明自己没有被拒绝或抛弃,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对于这种过度付出的人而言,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爱的意义所在。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无可厚非。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会对双方都造成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助人者在依赖共生关系中助长了受助者的依赖,使ta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无法自我成长。另外一方面,过度付出又不表达自己需求的助人者,也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在依赖共生关系中获得主动权和满足感。

如何科学地索取?

1.首先,我们需要摆正心理上的态度:不索取并不会让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更多控制力或显得更强大,相反,这会让我们更痛苦。

2.我们需要清楚,他人没有读心术。

人们常常会期望自己的伴侣、朋友、同事能够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句抱怨,或只言片语中就能读懂我们的想法和需求。事实上,这种期望很轻易就会落空。当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地表达,才能让对方更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3.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己在本次索取中想得到的”。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需要在发起索取前,先想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才能够表现得更加坚定和明确,他人也更可能明确地考虑自己能否满足。这种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够明确,也会让我们在寻求帮助时显得过于委婉、支支吾吾,让对方感到困惑(好心累,你到底想怎么样…),也更不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

· 我为什么需要它?首先得说服自己,才能在说服别人获得帮助时显得更加坚定。可以尝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是我非要不可的东西吗?如果是,为什么?为了它我可以牺牲什么?如果不是,那我为什么会想要它?

· 这种需要有妥协(打折)的空间么?有替换的方案么?不要以为只有工作的场所里才存在谈判。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里,都充满了权力的较量、隐形的谈判、退步和妥协。每一次索取都可能得到肯定或否定两种回应,发生任何一种都是正常的。如果你的索取被否定了,你有其他对方可能接受的替代性方案么?——需要得到满足才是最高的目的,把对话发展为关于“这点小事你都不能满足我”的争吵往往对双方都没有帮助。

· 我打算如何获得它?我们需要有一个更详细的计划(尽管你可能不用把它写下来),你头脑中会大概清楚打算寻求哪些人的帮助、我们需要他们在什么时间分别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我们还需要大概在心理勾勒一个索取的过程,这样我们会有更大可能在表达时说清楚自己的需要以及理由。

明确这几件事情,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以便获得及时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让我们真正地说服自己,让自己在即使遇到一些人的拒绝时,也会仍然坚定地继续下去(寻找另一些人的帮助),直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向恰当的人索取

精准地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或满足自己需求的人,通常能够使得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选择地、有目标地找到那个/些愿意满足自己的人。

5.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

成熟的个体之间的给予与获得,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当然,这种互惠互利未必一定是物质上的,它也可以是双方情感上的相互回应。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让对方感到ta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能够使得对方更愿意回应我们的需求。

因此建议,人们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应当注意一个原则,即“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为公共利益而行动”。也就是说:

·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应当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向ta提出需求的合理性。对于ta而言,我们为什么有理由向ta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在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有利于团队或公司的突破性进展之后,再向老板提出升职或加薪的需求。

·并且,我们需要让对方明确地感受到,双方的利益都会被考虑进来,例如在共同商量对策时,公开地讨论所涉及到的双方利益。这种为彼此或团队考虑的意图,有利于让对方相信自己也可以在付出中有所收获,也会更愿意帮助我们促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即便是在与你的另一半索取时,把“我要……”的句式,改为“我要……,这会对我们有……的好处”也是很重要的。

在表达自己需求时,应当使用简洁、直接、清晰的语言,避免繁复、迂回、委婉的表达带来的沟通成本。此外,也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激,对ta的感谢。

6.最后:不要害怕被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害怕寻求他人的帮助。但就像人们常说的,如果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那它就有可能会被满足,而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只字不提时,那它就绝对不可能被满足(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already no)。

最后,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想要就说。

今日电影推荐:《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2014年中国大陆正式上映 豆瓣评分8.9






12月1日读书心得

《喝茶》

品茶乃品味一种人生,自古文人多嗜茶,“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茶文化也成为了透视文人审美观与人生观的窗口。现代散文大家—“苦茶派”周作人,更是在清幽淡雅的茶香中,品出人生的意味,品出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一同走进知堂老人的“苦茶庵”,翻开他的茶文学,与他一同回味清茶中的雅与趣。

一、喝茶之道

周作人的《喝茶》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发表于《语丝》,后收人《雨天的书》。这篇散文谈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中国茶经,谈品茶的茶境,茶食茶点,别具风味。全文仅一千余字,却纵横古今中外,融通民俗色彩,在冲淡平和的恬雅中,充盈着风味俗趣,尽显其艺术化的人生追求。

读这篇散文,仿佛与一位饱读诗书、洞彻世事的老友闲谈娓娓道来,无拘无束,淡泊安详,流转自如一种悠然平和、恬淡舒缓的气氛宛如茶香弥漫。

文章一开头先由徐志摩讲“吃茶”引发出关于日本的“茶道”。这看似闲笔,实则借“茶道”来揭示作者的生活哲学“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接着,作者谈自己喝茶的感受。英国加糖加奶的红茶失去了“自然的妙味”,而喝“清茶”,才能撇开“止渴”的“生存”功能,鉴赏其色香味。品茶的茶境也有讲究,太洋化的茶馆失去了本意,而乡间茶馆虽说古风犹存,但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在作者看来也是未得“喝茶之道”的。

那么,何为喝茶之道?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是作者给予我们解答。古朴典雅的“瓦屋纸窗”,清纯甘美的“清泉绿茶”,再配上“素雅”的陶瓷茶具,如此品茗真若聆听“高山流水”,身临蓬莱仙境。在这里,物的简素、质的纯真、色的协调、人的怡然,相映成趣,这种优游的追求,正是将人生中的苦闷、生活里的灰色进行艺术化的努力,最终求得清雅悠闲的境界。

作者在谈了他理想中的喝茶环境韵味之后,又谈到茶食。他认为茶食不在于“果腹”,而在于“美”,要有“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从历数中国不宜作茶食的“瓜子”、“满汉悖悖”以及“阿阿兜”等,到日本的“很合于茶食的资格”的“豆米的成品”,再到江南茶馆中的“干丝”,忆起家乡昌安门外周德和店里的“茶干”,以至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淡淡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整篇文章漫谈般回溯品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活审美雅趣,用平淡的文字讲乡俗,话民风,谈吃喝,说生活。在清淡、冷静的笔触下,隐藏着一种隽永与清涩、质朴与素雅,让人久久回味。

二、古朴清雅博识渊雅

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同样,饮茶贯穿周作人的一生。从青年“吸茗看书”、“吸茗独坐”、“煮茗自吸,忆怀远人”,到中年“喝清茶”品生活之艺术,再到人榻“苦茶庵”“吃苦茶”,无不彰显着悠闲而文雅的格调与风致。品茶是风雅的清举,周作人的吃茶文学,同样是典雅的文学。

1.平和恬淡、闲适清雅

瓦屋纸窗”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文化意象,即山家风味、僧房清相,于自然朴素中见精致文雅。“清泉绿茶”突出一个“清”字,用纯净甘甜的泉水,煮翠碧鲜嫩的绿茶,清清淡淡,云雾飘渺,清香淡雅,细呷慢品,怀一份淡泊闲适的心境。这悠闲逸豫的意态,可谓把“闲适”之雅发挥到极致。

而“闲适”清雅之中,有一丝淡淡的降限,发表《喝茶》时,周作人43岁,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头退下,并对于“人生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即“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现世的“不完全”,让周作人的人生追求由“战斗”转向“隐逸”,“闲适”中不免留有落寞失望之情。正如清茶中淡淡的苦涩,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迷霆,最终沉淀为风雨过后平平静静的淡,在“刹那间”化为“永久”。

[if !supportLists]2.[endif]旁征博引、博识渊雅

在周作人吃茶文学中,除了清雅,我们还能看到其作文资书之博识渊雅。

众所周知,周作人是饱学之士,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的作品记叙与征引信手拈来,虚实相形,参差相间,闪烁着中外古今旁证博采的知识之光。读来毫无持重吃力之感。比如在《喝茶》中,他引用英国小说家葛辛的《草堂随笔》谈英国的淑女绅士风范的下午茶,又引用日本思想家冈仓觉三的《茶之书》阐释“自然主义的茶”,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广博性,同时也增添了不少异国的风采。

周作人对自己所写的对象也极为熟悉,极为了解,围绕它,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蓄,描写极为细腻仔细。如茶食中“干丝”的制作,从“切丝”、“重汤墩热”、到“上浇麻油”,作者宛如请了一位资深的厨师,身临其境,有板有眼,香喷喷的“茶点”呈现于读者眼前。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民俗典范、趣味横生

“趣味”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他在《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中说过“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因而,追求趣味、表现趣味成为周作人散文创作一以贯之的审美态度。

[if !supportLists]1.[endif]俊逸生活的情趣

周作人的“细腻敏锐”使他常常用审美的态度关注人生,从细微中捕捉生活的乐趣,即使在人生差强人意处,也极力挖掘生活的美,把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这人生的哲学升华成文章的精髓。

正如《喝茶》中所述`,陀里愉闲,苦中作乐”很好地写出,在当时北洋政府“取缔新思想”的思想专制及“愚民”的“专制”的双重威胁下,周作人退隐“江湖”后,品味心灵生活的乐趣,即便是“不完全的现世”,也能享受生活的“美与和谐”。

基于这种“乐生”主义思想的影响,周作人特别强调生命的存在,不管是过去的岁月,还是现在的日子,只要能为他带来生的感受与体验,无论苦与乐,都有趣味。

[if !supportLists]2.[endif]民俗意趣

周作人在描写民俗风物的小品散文,有对儿时所见的故乡绍兴风俗的追忆,有对异国他乡所领略的民清抒怀,处处充盈着原始乡土的朴素俗趣,闪耀着天真无邪的童真童趣,

我们看《喝茶》中的茶食,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甚至小吃摊怎样沿街叫卖,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

朴实的乡音,通俗的吃喝,没有刻意的文饰加工,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天然的乡野风味,仿佛把小商贩起早贪黑制作豆腐干,沿街叫卖的市井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文中提到的闽粤所谓的吃功夫茶,出于唐时的羊肝饼,某寺方丈所制“干丝”,日本泽淹法师始传的“泽庵”,这些村野民俗,异国风情,写出了对土膏露气尚未全失的乡土的留恋,在乡风市俗的野趣朴拙中,描绘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

[if !supportLists]3.[endif]语言杂揉别趣

周作人散文冲淡而有韵味,简素而又丰脱,在于他基本上是以纯净平直的白话口语来著文,同时还综合收纳古文、方言但语、外来语的有用成分,研读起来简洁有力,风趣庄重,素淡多彩。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一一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气上,极富口头谈话风,非常朴实自然,没有书面语的矜持与板滞,完全是一种平等亲切的态度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而在谈到学生们吃“干丝”的习惯时,则用“始行举著”、“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逞应酬”,“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这些古语骄丽对偶,极为精炼,颇有韵味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还有直泽的外来词“吐司”、“茶道”与方言俗语“吃讲茶”、“满汉悖悖”、“阿阿兜”等与小摊叫卖词,很好地杂揉调和在一起,“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文言、外来语、方言成分的加人,使文章更加富有色彩、趣味和节奏感,从而造成了曲折委婉、优雅舒卷的语境。正如郁达夫所说的“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北京的茶食》

大约从一九二四年起,周作人开始把写作重点逐步转向小品散文———就是那种篇幅简短的,抒情叙事的艺术性散文。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如《苦雨》《故乡的野菜》《喝茶》《苍蝇》《生活之艺术》等,以及本文要着重分析的《北京的茶食》,都写于一九二四年。在《生活之艺术》中,周作人这样写道:“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做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别无道路,有之则是禽兽之下的乱调的生活了。”对生活的敬畏、认真、执著,津津有味地品鉴、注意“美化”指的是审美化而非粉饰平庸生活的细枝末节,引导读者切切实实地“把生活当做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或许就是周作人这一类小品散文的主旨吧。

民以食为天,饮食自然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茶食又不同于饭食,应是温饱之后的需求,其精细、精致、精美程度,大抵可以体现我们今日所谓“生活质量”的水平。因此,茶食也就成了一种兼具精神需求意义与物质需求意义,甚至是精神需求意义大于物质需求意义的饮食文化,一种更能体现“微妙地美地生活”意义的饮食文化。

周作人对于茶食———也包括一日三餐之外的点心、零食之类的饮食的关注,并不仅限于《北京的茶食》。在他的多篇诗文中,均有对于茶食文化饶有兴味的工笔细描与细致入微的体味品鉴。

在《故乡的野菜》中,他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他的故乡浙江绍兴的民间点心———黄花麦果糕的制作方法,以及与黄花麦果糕所用原料相同,制作方法相异而衍生出的,用作供品的“茧果”和日本风味的“草饼”,又以一首童谣,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看似粗陋的点心的滋味和蕴涵其中的生活情趣;“黄花麦果纫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小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那“纫结结”的黄花麦果糕,关起门来悄悄地品尝;对故意逗他开心,向他索要的大人则认真地拒绝:这半块我已经咬过了,不好给你;另一只手上整块的我还要留着自己吃。寥寥数语,就使得那民间美食的色、香、味、形,以及乡野间的淳朴的民风民情和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在《喝茶》中,他也是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他的故乡的特色茶食———周德和茶干。这种豆腐干“小而且薄”,“黝黑坚实,如紫檀片”,再加上沿街叫卖歌词写实描绘的烘托,更使得这小小的豆腐干像工艺品一样精致而令人不忍下箸。与“茶干”相联系的另一种茶食,是江南茶馆中的“干丝”。作者不仅仔细介绍了“干线”的制作方法:“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而且极为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他自己当年在南京求学时,在茶馆里喝茶吃“干丝”的生活经验:“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适,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这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绘声绘色的描摹,不仅使得十分平常的生活经验横生妙趣,显现出近于仪式化的戏剧性;而且折射出世相众生的音容行止,发掘出了普通茶食之中,普通生活细节之中的“微妙”的、“美”的意味。

在周作人的诗作中,亦不乏关于茶食的吟咏。

有一首诗题为《茶食》,像是一部精编的诗体茶食文化志:“东南谈茶食,自昔称嘉湖。今日最讲究,乃复在姑苏。粒粒松仁缠,圆润如明珠。玉带与云片,细巧名非虚。北地八大件,品质较粗疏。更有土产品,薄脆如缸炉。半饱可点心,或非茶时需。吾意重糕饼,稍与常人殊。蒸炼有羊羹,制出唐浮屠。馒头澄沙馅,云是祖林通。亦喜大福饼,朵颐学儿雏。杖头有百钱,一日足所需。干糇可庋藏,且置室一隅。会当风雨夕,慰情聊胜无……”

作者如此从容地娓娓道来,将学识化为美味,又将美味化为学识,正是他把茶食当成艺术品,在大快朵颐的同时静观默察,久而久之了然于心而使之然。

然而《北京的茶食》中却并不着重于上述诗文里那些逼真诱人的色香味形以及齿颊口腹间真切感受的描绘,这篇散文所关注的,似乎主要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茶食,以及茶食中所蕴涵的审美意味的具体指向。文章从一位日本作家的随笔谈起,这位作家在随笔中抱怨说,日本东京的茶食店的点心制作水准大大下降,难以体现这座城市德川幕府时代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日本作家的抱怨引发了周作人的同感。比起东京,北京的历史更加悠久,仅明清两朝建都于此,已有五百余年。然而在衣食住方面,却并没有多少“精微的造就”,“即以茶食而论,就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有滋味的东西”———鲜有能够体现这座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精致的茶食。于是,作者的失望也就由口舌而传至心灵:“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里所说的“颓废”,似乎宜解读为那种无意于经国大事,而沉迷于吃喝玩乐文化的体验与研究,相似于作者所谓“享乐的流风余韵”。因此,这“颓废”且又是“历史的颓废”是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的,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表示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贬义词“颓废”不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把周作人关于“茶食”的诗文看作一篇《醉翁亭记》,那么,前述诸篇诗文,大约相当于《醉翁亭记》中关于“太守宴”的铺陈:“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而这篇《北京的茶食》,可能就类似于《醉翁亭记》中千古传诵的“点睛”佳句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是“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是由酒,由茶食,由“口腹之欲”升华出来的,“悠然心会”的精神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这种“生活之艺术”,其实就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细节之中,只是需要我们去精心安排与体察。比如,他认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喝茶》正是这“可抵十年的尘梦”的“偶然的片刻的优游”,将“喝茶”从普通的生活行为提升为高雅的艺术活动而令人神往。再如,酒量很小的他却善于品鉴饮酒的独特情趣。“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的境界。”周作人不大认同这种看法,“因为我自饮酒以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照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他认为饮酒的快感或美感是即时的,瞬间的,饮酒的“真趣”恰在品味、体验的同时又能清醒面对那即时瞬间的“陶然”,不“耽溺”其中。如果“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吧”。

耽溺其中,酒只能带来“昏迷,梦魇,呓语”,暂时“忘却现世忧患”;只有“非耽溺的酒”,才能让饮者切实体味到酒所特有的刹那的稍纵即逝的悦乐与陶然。

茶食中的审美情趣如上所述,周作人论列得更多。而作为古都北京的茶食,理应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就是作者所期望的“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然而,由于时人的急功近利,现世生活“极端地干燥粗鄙”,难以寻觅“安闲而丰腴”的情趣,茶食中自然鲜有“微妙地美地”滋味。以至于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抑制不住地发出了“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的慨叹。这慨叹如作者所说,“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而是为了“把生活当做一种艺术”,为了“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于是,作者由《北京的茶食》引出关于“生活之艺术”的思考,引出延伸的文化批评与文明批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作者的概括是平白而又精辟的,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他所追求的“生活上必要的”,“愈精炼愈好”的“无用的装点”,大约相似于鲁迅所说的“余裕心”。鲁迅也有过与周作人相似的感慨,也是由日常生活品物,只不过不是由茶食,而是由书籍引发的。鲁迅说,“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很短,想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除了排印,书籍还应讲究装帧、版式,要美观、大方,令人一望而赏心悦目:这里的“余裕”“余地”,似乎也是“生活之艺术”所追求的境界。“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一块点心、一本书中,其实都包含着关乎人生,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大课题。为此,鲁迅不无忧虑地指出,“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而这种忧虑与关切,好像也浸润于《北京的茶食》的字里行间,向我们昭示着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严正。

学会生活———学会“微妙地美地生活”,学会艺术地生活,“开发”生活细节中的盎然情趣和幽深哲理,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味:这大约是我们从《北京的茶食》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作者的其他一些散文作品中,从这些看似随心所欲,漫不经心,率意而谈的平朴文字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吧。

拓展阅读《关于鲁迅》







第十七周总结

本周清晨音频汇总

[if !supportLists]1.[endif]创伤后成长

是什么——创伤后成长是指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生命境遇抗争之后,所经历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在创伤后,个体发展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

创伤性成长的触发条件:促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幸存的过程——是尝试与创伤抗争、最终幸存下来的过程,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长。尽管我们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尝试给创伤赋予意义,或者从中寻找创伤的好处,但当我们做出努力时,这种成长是真实存在的。

创伤性成长的过程:当我们与创伤性事件抗争时,会获得以下3个方面的成长:

[if !supportLists]1.[endif]自我的改变 (再坏的情况也不会比现在更坏了。连面对这样的困难时我都能够处理好,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不能应对的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与他人关系的改变(创伤经历使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有多重要,以及丧失亲密的人可以是一件多么迅速的事情,从而更珍惜和他人的关系)(创伤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找到曾经被忽视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创伤时,我们愿意自我暴露的程度会比以前更多,这种自我暴露则能够使我们寻找到合适的社会支持)

[if !supportLists]3.[endif]人生哲学的改变(从长期来看,与创伤斗争的过程最终增强了幸存者们的精神信仰,使他们人生的意义感增强。他们会获得情感上的释然,并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比如,相信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而这并没有什么。)

创伤后成长中的认知策略——1.积极的认知重评,指的是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产生负性情绪的事件。它是一种“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即不要等到对情绪做出反应,而是在产生和接收情绪的当时,就对情绪进行重新解释。2.有意的沉思3.接受式应对4.追求意义感

电影:《七号房的礼物》《熔炉》《素媛》《杀人回忆》《恐怖直播》

[if !supportLists]2.[endif]高压型控制

有一种暴力,可以表现得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有一种“爱”,充满束缚和压迫,操纵和控制

是什么——高压型控制,是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方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伎俩来达到控制和支配另一方的目的。不同于身体或性暴力,高压型控制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绪上的,并且通常都十分微妙,甚至连受害者自身都很难觉察。被称为是一种隐形的枷锁。

关于高压型控制你需要知道:1.在亲密关系中,高压型控制就是一种暴力行为。2.除了异性恋伴侣关系中,高压型控制也发生在同性伴侣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之中。

高压型控制的四大策略——1.隔离(一方面,ta会努力让你主动与自己的社交圈隔离。另一方面,ta还会设法让你的社交圈远离你。)2.情绪虐待(a会在关系中反复向你强调,彼此之间就应该互相尊重和体谅。起初,这样的约定会让人相信这段关系将会是平等而美好的。然而,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这却变成了你需要单方面遵守的约定。当你做出让ta感到不满的行为时,ta就会以“你爱(孝顺)我就应该尊重我的感受”进行道德绑架,使你产生负罪感。而当ta做出让你感到不快的事时,ta却说,“是你太敏感,我只不过是开个玩笑”,“我那么爱你,你怎么可以因为这点小事就和我斤斤计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ta不断通过这些言语,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太斤斤计较,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或者是不是没办法做到像ta那么爱你一样爱ta。久而久之,自责、愧疚、沮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就会紧紧包围着你。)3.贬低、否认和指责(虽然这种言语,看上去是在为你着想,为你考虑,但事实上则是在强化你对自我“不够成熟”、“考虑不周”、“做不到”、“不切实际”的认知。)4.其他

机制:通过隔离,受害者逐渐相信只有施暴者才是最爱自己的,并疏远了自己的其他朋友。通过情绪虐待,受害者开始认为要向对方爱自己一样爱对方,那就应该顺从ta、令ta开心。通过贬低、否认等其他手段,受害者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并变得更加依赖施暴者。就这样,受害者掉入了“权力与控制”的深渊。

危害:自我怀疑+习得性无助

电影:《杀生》

[if !supportLists]3.[endif]自恋型人格

是什么——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研究者又将自恋者分为外向型(自大暴露狂)和内向型(脆弱敏感型)两种。

社会文化成因:当代社会的一些特征,正在不断强化人们的自恋意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社交媒体强化个人的形象包装,迎合了个人的虚荣心,也使得人们更重视短时印象,因为持久的品质只在小范围的、相对稳定的人群里才会受到褒奖。

自恋者的基本表现——1.对自我的无限夸大(对于外向型自恋的人来说,他们对世界会采取两种主要的防御方式——理想化(自己)和贬低(他人)。他们会常规地夸大自己的能力、成就和重要性,常常表现得非常自负或者狂妄;而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其他人要求苛刻,时常贬低或者批评他人。)2.相信自己生来优越和独特3.缺乏共情4.撒谎和篡改

背后的心理——在自恋者会体验到的种种情感中,比较突出的两种情感是羞耻和嫉妒。他

而在羞耻和嫉妒这两种情感的背后,核心是一种自卑感。自恋者其实非常脆弱和自卑,他们永远都没有安全感,永远会害怕自己一无是处、支离破碎,这也是为什么,自恋者需要不断地获得别人的赞扬,因为他们要通过外部的肯定来体验自己内在的价值感。

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说,人生就是一场表演,而破解自恋的钥匙,首先是面对那个面具下真实的自己,让自己被那份真实刺痛。

电影:《霸王别姬》

[if !supportLists]4.[endif]过度工作

切入——高收入的"知识工人"深陷超时工作的"邪教"(如今,加班最厉害的是那些工资最高的人教育水平也与工作时长成正比。非是被逼无奈)

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我们形成了"永远在线"的工作文化,由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我们已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完全区隔,在周末、度假时收发邮件、处理工作也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但除去这些原因以外,在很多时候,让我们过度工作的其实是自己。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驱动,而选择了加班。

许多内在的动力都会驱使我们过度工作,比如野心、贪婪、焦虑、内疚、享受、骄傲、对短期奖赏的渴望、证明自己等等。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情况容易使人们主动选择过度工作:

[if !supportLists]1.[endif]讨好型人格

[if !supportLists]2.[endif]轻躁狂状态(轻躁狂指的是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持续欣快或急躁的心境状态,往往伴随睡眠需求减少,变得外向、好斗和精力充沛。)

[if !supportLists]3.[endif]工作相对是更容易应付的压力:(家庭生活比工作压力更大。家庭生活已经变得如此压力重重,工作其实比办公室以外需要面临的压力更小,以至于人们甚至愿意超时工作,来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办公室,而不是家庭,当做抵抗外部压力的避难所。)

超时工作的危害: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影响智力4.睡眠剥夺以及进一步:引发情绪问题:当人们超时工作、睡眠不足时,容易陷入"情感瘫痪",即解读情绪的能力急剧下降,极容易误读他人的情绪,甚至会把一些很明显的情绪信号,比如将快乐和愤怒解读错误。

如何摆脱:1.减少工作时间:一周四天是最佳选择;2放松反应练习;更可行的方法是找一个好的办公空间,能够让工作变得不那么无聊,可以有工作间隙的break

电影《斯隆女士》

[if !supportLists]5.[endif]科学索取(精神上)

切入,一种普遍的心态:我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可能少地向别人索取什么。我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原因,但我似乎觉得,如果是我要来的,哪怕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不开心。

我们为什么会反感索取:

1.反感由对方掌握主动权(那些曾经(尤其是儿时)被充分给予过的人,不害怕暂时失去主动权。这与一个人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信任感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if !supportLists]2.[endif]对他人的不现实的高期待(每个人都独特,没有人能够总是觉察到其他人的内心戏。这种期待也并不公平,它意味着对方不但要在关系中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还要为你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这是令人疲累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害怕被认为是弱者

[if !supportLists]4.[endif]我们的文化推崇无私奉献,对“索取”不友好

如何科学地索取?

1.首先,我们需要摆正心理上的态度:不索取并不会让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更多控制力或显得更强大,相反,这会让我们更痛苦。

2.我们需要清楚,他人没有读心术。

[if !supportLists]3.[endif]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己在本次索取中想得到的”。

[if !supportLists]4.[endif]向恰当的人索取

[if !supportLists]5.[endif]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应当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向ta提出需求的合理性。并且,我们需要让对方明确地感受到,双方的利益都会被考虑进来。

[if !supportLists]6.[endif]不要害怕被拒绝——如果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那它就有可能会被满足,而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只字不提时,那它就绝对不可能被满足。(想要就说)

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本周走来的师父:周作人(思想家与生活家——整体如何解放思想,个体如何安身立命)

第一天:走近周作人+《梦想之一》《祖先崇拜》

第二天:《碰伤》《妇女运动与常识》《上下身》《伟大的捕风》

第三天:《生活之艺术》《谈娱乐》《灯下读书论》

第四天:《故乡的野菜》《苦雨》《北平的春天》《苍蝇》

第五天:《喝茶》《北京的茶食》《关于鲁迅》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84天,今日小理论是:科学索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