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论语大家从小便背,上学期间也是学习不少,也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对其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古代的二个半圣人中,只对王阳明了解相对多点,也曾经有过想开悟,当圣人的念头,但也都付诸谈笑中罢了。
对于孔老夫子这位头号圣人,只是朦胧地感觉很牛,其思想和文章了解的很有限,在刷抖音时看到的这个痞解论语,倒是解了很多原来年少时的迷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今天先看一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主流版
现在我们常见的,也是一种大家都常用的意思就是:志向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这种说法可谓是主流正解了。
痞解版
如果孔子要表达‘志向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的意思,那大概会说,道不同,不与谋。简单明了又通透。
如果理解成大家志向不同就没有必要在一起共事合作了。
这样理解,不仅没有读懂孔子,而且还在条孔子唱反调。
因为孔主第的是君子不器(不相)、有教无类、和而不同。
而动不动把“不相为谋”挂在嘴边,和这个“道不同”,和那个也“道不同”。这个其实是孔子说的小人同而不合里的那个小人嘛。那这个所谓的“道不同”是哪门子的道。这其实只是你个人的认知、评判定义和喜好而已。和孔子的“道”是背道而驰的。只能用于搞小圈子,打击异已。
道不同不相为谋,主要字解释。
道:是孔子思想中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不愠的圣人之道。
同:古字,就像四个人一起抬东西时用的一种工具,有点像担架,下边再加上一个“口”字,表示的是四个人用口令一起协调行动,引申为汇合聚在一起的意思。
相:读四声,不是“相互”中的相,相的古字就是用眼去观察树木,本意就是通过观察和查看来进行判断,观察的就是事物外的形貌,所以不相,就是不以观察事物外在的形貌而加以判断。
为:古字中有奴役和驱使的意思,指在被人控制的状态下劳作,在这里引申为设置建立的意思。相同的用法有何以为法,何以为家。为谋,就是以之为谋。
不相为谋,就是以不相为谋。以不相为前提之下去建立的谋,谋的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个“道”,就是圣人之道。
这么理解,既通透还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
其正确的断句和读法:道,不同,不相(读四声)为谋。
因先秦时期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简单的标点符号也是从汉朝开始使用的。所以读先秦的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作者思想建立起链接,然后自己去加标点,这个任务是读者的。
论语或者说儒家的思想里有一个最重要概念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孔子讲的圣人之道,归根结底还是以不同作为基础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圣人之道就要实现天下大同这个目标,其实是大而不同,主旨是“大”,是以可以接受任何“相”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这个大千世界本就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而是不同而大同。所以,其正确的断句是道,不同,不相(读四声)为谋。
完整版:
孔子说我们所行的圣人之道是和而不同的,作为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我们要在接受世间万象,接受不同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实现天下大同呀,但是我们在行圣人之道,也就是在谋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万万不能着相,不能以事物的表相去判断和定义,正所谓君子不器,有教无类。千万不能以相作为君子谋道的原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