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参加十点读书100天读书活动推荐的。
欧文·亚隆的作品《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欧文·亚隆的自传式小说《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以六个扣人心弦的心理治疗故事展开,真实与虚构交错。
作者以专业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和高超的文笔,描述他带领病人和自己一起探索人类心灵,追寻关系的转化和自我疗愈的过程。
他的妙笔生花和敏锐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治疗师的理智与真诚,也让我们更加坦然面对生命和死亡。
欧文·亚隆,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代表,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今年已88岁高龄。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在他50多岁的时候,还在睡梦中向妈妈大喊:“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
这本书是他68岁时的著作,属于他擅长的心理治疗小说类型。相信读完这本书的解读,你也能自我疗愈,找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
欧文·亚隆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父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由俄罗斯迁到华盛顿,在市区开了一家杂货店。
那时候华盛顿还是种族分布泾渭分明的城市,他们家就在贫穷的黑人小区中间,在街上游荡会有危险。所以欧文从小就学会了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那个时候,年轻人的出路有限,不是去上医学院,就是跟父母从商。为了能更接近文学,欧文选择了医学,并且钻研精神科。
他对每一位病人的故事都充满好奇,慢慢探索出了团体治疗方式,并且在医学界和文学界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然而,他跟妈妈的关系却不怎么样,从来没有“有这样的妈妈真自豪”的感觉,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妈妈的肯定。
在欧文的记忆中,妈妈虚荣、一意孤行、爱管闲事、不可理喻,破坏他跟小伙伴的关系,打断他和爸爸的幸福时光。虽然和妈妈朝夕相处,他们却相互憎恨。
直到妈妈去世十多年后,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才发现症结所在。
梦里,欧文处在死亡之际,忽然看见了妈妈,他挥舞双臂,拼命喊道:妈妈!妈妈!声音大到人人都听得见:“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
梦中的妈妈约莫五六十岁,她左推右挤地穿过人群,说“你这算是什么问题啊。”接着肯定的说:“你表现的很好,还有谁能奢求更多?你真让我骄傲,要是你爸爸也能看到就好了。”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很多,这时,欧文才意识到,他和妈妈太缺乏这种沟通了。他们从来没有像梦里这样说过这么多话,也从来不知道彼此心里会有这些。
有时候,人的内心想法藏得很深,你不说,我不问,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彼此的想法。特别是我们越想得到的,越会觉得不用说别人也应该明白,可是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
被肯定是每个人的需要
欧文的妈妈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为什么他还在梦中念念不忘地想得到妈妈的肯定?他自嘲到,“难道我一生的主要观众都是都这名可悲的妇人?一生的追求都是争取她的认同?”
殊不知,当欧文抱怨怨妈妈的时候,妈妈也有很多委屈。
梦中的对话,让欧文知道,妈妈既没有得到过儿子的关心,也没有听到过家人的感谢,她一直活在没有人肯定的世界。
妈妈从店里回家,欧文懒得跟妈妈打招呼,从来没有问过她今天工作辛不辛苦。吃了几十年妈妈做的饭,欧文也从来没有称赞过一次,还背地里还嘲笑妈妈的口音。
妈妈的兄弟姐妹从来没有帮过她,反倒是妈妈照顾了娘家人,而娘家人也没有感谢过她。
在梦里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些时,欧文深深吸了一口气,吐出几个字:”谢谢你,妈,谢谢你。“这并不困难的几个字,欧文花了50年的时间才在梦里说出口。
不止欧文渴望被妈妈肯定,妈妈也渴望被家人肯定。
2-尊重彼此生命的意义
被肯定是每个人的需要。
通过沟通,我们知道每个人希望被肯定的是什么,比如欧文渴望妈妈肯定他的成就,肯定他的勇敢;而妈妈渴望家人肯定的她的厨艺,肯定她为家人做的辛苦付出。
然而,有时候,我们沟通了,却发现在某些地方无法和父母达成共识,该怎么办呢?
欧文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他是一个思想较为独立的人,为自己选择的理想和目标奋斗,希望自己的子女过上不受束缚的生活。但是梦中妈妈老是出现,他在梦里就劝妈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他对妈妈说:”世界上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孤独的,这虽然很残酷,却是事实,我们得面对它。因此,我希望有我自己的思想和梦想,你也该有你自己的。妈妈,我希望你不要再萦绕在我梦里。“
但是妈妈在梦里却反驳到,“欧文,你以为我在你的梦里。那不是你的梦,那是我的梦。做妈妈的也有她们自己的梦啊。
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妈妈也有自己人生梦想,只是妈妈的梦想是跟儿子有关的,她毕生的辛劳是为了欧文,也为了欧文能取得的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一代总是为梦想而活,而父母却为子女而活。虽然我们鼓励父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有些父母的梦想就是希望子女们过得好呀!
为什么我们害怕讨论死亡?
古时皇帝去世,称之为“驾崩”;诸侯王爷去世,称之为“薨”;佛家大师去世,称之为“圆寂”;普通人去世,我们也常常用“离世”、“故去”等词语,很少直接说人“死亡”。
仿佛”死亡“是我们日常交谈的忌讳话题,这个词总是让我们感到沉重和悲伤,于是对它避之不及。
然而,欧文的一位病人,葆拉,却敢于直面死亡。
葆拉是欧文早期组织的临终病人团体的初创成员。年届55岁的她,因为身患晚期乳腺癌,全身布满伤疤。从五年前到现在,她经历了发现乳腺癌,切除乳房和卵巢,化疗放疗,到癌细胞侵蚀五脏六腑的病痛折磨。
但她仪态端庄、笑容灿烂,一头如男孩子般剪得短短的白发闪闪发亮。欧文首先是被她的外表吸引的,两人约定每周为葆拉进行一次心理治疗,他们常常讨论生命、死亡、性灵与和平等话题。
不知不觉,这位空留一身骨架的女人,把死亡带到了欧文面前,她教欧文如何看待死亡,甚至和死亡做朋友。
然而,最初让这位豁达女性困扰的是周边人对癌症患者的疏离。葆拉说,“走向死亡的恐怖,随着其他人的退缩而与日俱增。”
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医生的回避,他们查出来病人身患绝症之后,仿佛比病人更绝望,又好像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不直面病人。葆拉提到这一点时潸然泪下。
她说,“医生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只要他们出现在病人身边,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呢?因为那一刻,才是病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刻啊。”
有些病人的亲朋好友也不敢直面病人。他们看似陪在病人身边,仿佛视死如归。实际上从不和病人讨论死亡,为病人安排后事也是瞒着当。好像他们对病人的病情手足无措,也不想看到自己将来面对死亡的样子。
还有的病人自己疏离自己。这类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要么是瞒着家人,偷偷安排后事;要么是在家人知道后故作坚强,在一个人的时候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其实周围人对癌症患者的疏离,就是对死亡的疏离。我们对死亡感到无能为力,我们不想眼睁睁的看着死亡夺走亲人的生命,我们以为不谈死亡就可以不用那么悲伤。
然而,葆拉告诉我们:“死亡是个中性事件,我们却一直用恐惧来渲染它。”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不愿谈论死亡的一个后果,就是不知道怎么面对被悲伤。
讨论死亡有什么意义?
既然我们知道死亡是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我们不可回避它。那讨论死亡有什么意义呢?
最大的一点是,坦诚地讨论死亡,能够让我们辩证地去看待死亡。
医学界的死亡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把死亡归为几个消极的临床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当一位病人被检查出身患绝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否认,“我怎么可能得这种病呢?肯定是医生搞错了!”接着就会愤怒,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继而对身边的人愤怒。
当愤怒没有起到作用时,就开始讨价还价了,常用的是“要是我平常多注意健身,就不会得这种病了”。
这样想也没什么效果的时候,就会想完了完了,进入沮丧阶段。挺过沮丧阶段,他们开始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死亡也不远了。
葆拉却认为这样僵化的区分会剥夺病人和医师的人性。就她而言,她是能够积极的看待死亡的,她把濒死阶段称为自己的黄金时期,她觉得面对死亡时想要把生命发挥的更淋漓尽致。
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能把想做的事情拖到周末,拖到放假、拖到孩子们长大。
讨论死亡除了让我们更加积极的看待死亡,还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为死亡做准备。
对于身患癌症的人来说,讨论死亡可以让他们人有准备的走向死亡,去了结埋藏心底已久的心愿,妥善安排家人没有自己的日子,以更丰富的方式体验人生,让人死得其所。
对于病人的家人和朋友来说,讨论死亡可以让他们有所准备,帮助病人妥善安排后事,不会过于悲痛,也不会因为没有实现病人的心愿而有愧疚。
葆拉在自己的黄金时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她给13岁的儿子写了一封告别信,指导丈夫做饭和购物,以便让丈夫自立。
因为她知道,面对死亡,不仅自己需要时间准备,家人也需要时间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她要对没有完成的一切有所交代,才能在死去的时候不留遗憾。
讨论死亡的方式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坦然的面对死亡,会让我们更珍惜活着的时光。那讨论死亡的方式都有哪些呢?结合书中葆拉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三种讨论死亡的方式:
第一种是写遗嘱。
遗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但一说到写遗嘱,总感觉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情,其实我们普通人一样可以写遗嘱。
比如像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在得知自己患了老年痴呆症之后,就把三个子女叫过来念了遗嘱。他先是总结了自己的生平,然后是对三个孩子的寄语,最后是分家产。
除了写明身外之物怎么分,也可以写明自己是否要进行器官捐赠,通过捐赠器官可以延伸生命的意义。
第二种是录告别视频。
想想在葬礼上看到已故人的音容笑貌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女主角熊顿在临走之前录了一段告别视频,她说,“我这趟列车已经到站了,但是你们还没有,一定要好好的、精彩的、继续活下去。我也没有离开你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活在你们生命里。”
录告别视频的时候能够倒逼自己去思考,你想要留下些什么?你想要怎样被别人记住?
第三种是像聊天一样和家人讨论想要的葬礼。
和家人一起像平常聊天那样,聊一聊各自死的时候想要什么?想要怎么处理遗体?骨灰是埋在墓地还是洒在海里?选择那种墓碑?对于葬礼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想要邀请哪些人?想要鲜花或者烟花吗?
像筹办婚礼那样去好好策划自己的葬礼吧,毕竟那可是人生唯一的一次葬礼呢!
没有期待,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欧文和葆拉熟识之后,他们组成了一个临终病人团体。
虽然葆拉的生命已经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期,但她还是精力充沛地去帮助临终病人,分享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私人经验,教导成员冥想,深入探索内心。
葆拉在临终病人团体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文常常抑制不住地对她表示肯定,并且称葆拉为团体的精神导师。
欧文的肯定和期待让葆拉勇往无前,帮助她度过了人生最后阶段的黄金时期。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期待才奋斗一生的。或是家人的期待,或是前辈的期待,或是那个可遇不可得的人的期待。
当我们失去期待的时候,奋斗的动力也会大打折扣。
在团体治疗研究基金申请下来后的研讨会上,癌症专家请每位成员提出预估病人能否适应癌症的因素,大家提的是婚姻状态、生活环境及病人个性之类的因素,葆拉则提出:勇气与性灵的深度。
这个另类的回答让癌症专家愣住了,他一语不发,仿佛没有听见葆拉的回答,然后对着天空抛掷粉笔,并在午餐时轻蔑地称葆拉为“布道者”。
被忽视的感觉让葆拉伤心不已,她带领临终病人团体与癌细胞殊死搏斗,在癌症专家眼里他们只是没有“适应”癌症,专家们忽视了对病人们的人性关怀。
更让她难受的是在她最需要欧文的时刻,欧文只是做了旁观者,没有站在葆拉的立场上替她说话,更是没有及时表达对她的期待。
欧文对葆拉的期待,让她在临终前成为团体的精神导师;但是一旦失去了欧文的期待,她就变得刻薄、嫉妒,不再有力量去关怀其他病人了。
为什么期待会给人动力?
不只是葆拉,我们很多人都活在期待当中。
或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或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有了期待,仿佛就有了奋斗的动力。那为什么期待会给人动力呢?
我们常说:你期待什么,便会成为什么。
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会帮助我们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们期待拿到奖学金,便会好好准备考试;我们期待找到心仪的工作,便会精心准备面试;我们期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便会克服外界压力,用心经营一段感情。
所以,期待会帮助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
在一期TED演讲上,一个脑瘫姑娘梅苏·扎伊德分享了自己成为喜剧演员的心路历程。由于接生她的医生喝醉了,导致她缺氧3分钟,运动中枢受损,一生下来就患有脑瘫,全身不停发抖。
很多患有脑瘫的人根本走不了,更别说跳舞了。但是梅苏父母对她的期待不比对其他子女少一分,她爸爸的口头禅更是“你可以做到,你一定行。”
在父母的期待和鼓励下,梅苏不但能走路,还能跳舞、做瑜伽、倒立,勇敢追求自己的喜剧梦想,成为美国第一位穆斯林喜剧女演员,也是第一位在巴勒斯坦和约旦表演单口相声的人。
所以,期待会激发人的潜能。
很多人生活的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好像生命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所以,期待会让人找到存在的价值。
期待转化为动力的背后,藏着我们对被看见的渴望。
我们渴望父母看见自己的努力,渴望领导看见自己的能力,渴望另一伴看到自己的付出,所以我们努力成为他们想要看到的样子。
这种渴望,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期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激发我们的潜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如何正确地表达期待?
期待有这么多好处,那是不是意味着,想要让一个人奋斗,就寄予厚望不就行了?其实不然。
因为,期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期待的“程度”。
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给予过多的期待,甚至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强加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可能会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最后一事无成。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期待过高,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他也会对自己很失望,久而久之自暴自弃。
文章有些缩减,有很多案例及金句。非常切合目前个人的心得体会,妈妈的这次生病,让我更加了解母亲,对待死亡又是另一种看法,不想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所以还是努力挣钱,不要在被钱所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