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我经常听老师讲:“一如之计在于晨,早上学习的效率最高”。于是,我要求自己必须早起,早起学习,但很多时候,早起的效率并不高,因为总是犯困,总是想回床上补个觉,为此,我觉得这一定是我意志力薄弱所造成的,有时,我会非常自责。
但是,牛津大学神经学的研究颠覆了我的观念:“青少年的生物钟比成年人晚了2到4个小时”。上午9点,老师大脑的状态达到顶峰,十分清醒,但对于学生来说,大脑还处于朦胧的睡眠状态,如果非得强迫学生9点上课,学生就容易犯困,听课的效率自然就很低下。
于是,英国的蒙克西顿中学决定,上课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一开始,这一改变遭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推迟上课时间,会让学生变懒”。虽然学校这一决定遭受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校长保罗.凯利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尊重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顺应这样的趋势,并让学生们享受这成果”。
实验获得了成功,蒙克西顿学生的旷课率下降了27%,迟到率下降了8%,更神奇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数学、英语)提高了30%。许多学生纷纷表示:“学校推迟上课时间这一决定,让自己拥有了充足的睡眠,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因此,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还有一些经常因为睡过头而索性旷课的学生,现在上课时间都已经延迟了,他们就没有理由不来上课。
现代科学在研究记忆中发现:“记忆的本质是因为:细胞与细胞之间产生连接”。那是不是意味着: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应该持续刺激我们的大脑,使更多的脑细胞产生连接呢?不是的。
研究又发现:“高强度的持续的刺激不能促使细胞间的连接,适当的停顿反而能有更好的效果”。青少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只有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学习效率就会打折扣。于是,保罗校长决定,将原先40分钟的课程,修改为每节课20分钟,每隔20分钟休息10分钟。结果也非常的好。
一日之计在于晨,是我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观点,但这不并适应于所有人,就比如说青少年,他们的大脑的清醒时间就是比成年了晚了2-4个小时,因此我们一直所坚信的东西,或许是有问题,如果我还不改变观念,那它就会成为一个框架,限制住我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