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县城了,回到了故乡。
在县城里的人都陆续外出谋生活时,我回来了。
考虑过回家之后会遇到的家长里短,也考虑过大龄女青年与家乡的格格不入,在人生充满无限可能的28岁,我回到了将我养大的故乡。
在外边待了仅仅4年,如果把上大学的四年算上,离家已经8年了,这8年,可以说重塑了我的世界观,又在社会的压迫与剥削之下,信念逐层崩塌。
也不是混的有多惨,在外打拼的四年也没有对不起自己,衣服有买,餐厅有去,即使是几千的化妆品也毫无负担的买下,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西藏,也见识过洛阳的牡丹和嵩山的少林。
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也算是涨了见识,吃了喝了玩了,什么都没亏待自己,目前也有微薄的积蓄够买一辆相对便宜的小轿车。
可能有人会问,其实你在外边过得也挺好的呀,为什么要回来?
其实我只想说,是因为不踏实。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农民,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告诉我要节俭,父亲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是缺失的。
记忆中的父亲,只有母亲不断地数落。父亲是大专文化,在他那个时代,这样的文化水平已经是很高了的,可是因为家里没有关系,爷爷奶奶送他去当了兵,也就是这时,遇到了我的母亲。
说实话,母亲究竟是小学文化还是初中文化,我并不清楚,记忆中的母亲也慈祥过,可是自从父亲做生意失败后,她就脾气爆发过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我来说,就是她的第一情绪发泄者。
父亲究竟欠了多少钱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从此几乎一年才会回一次家。虽然他在的城市离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所以我的童年,宽裕过也潦倒过,幸福过,也无助过。
家里发生过太多的事了,父亲创业失败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
怎么说呢?在大城市的感觉很没有着落,就像父亲创业失败那些年,即使衣着光鲜,但仍然没有安定感。
我在花着自己挣得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负罪感。好像不配拥有所谓好的生活。
县城的工资很少,但是我拿的很踏实。
可见,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