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在某个全国性教师基本技能大赛上当评委,比赛结束后告诉我:你们省的老师全军覆没,没有一个能进入决赛,非常可惜。不过,如此规模的大赛,且不论他们的基本功如何,就那发型衣着,也太随意了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减了分。当时我颇有些愤愤不平:您这是评课呢还是选美呢?您是看基本功呢还是看脸呢?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父母和老师教育能力远比容貌重要。为了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我们从小被要求穿同样的校服,留同样的发型。直到现在,河北的某些中小学还要求学生发型整齐划一:不论男女,头发前不覆额,后不及领,侧不过耳。每天放学,穿着同样校服的学生乌压压从校门口涌出来,远远望去,别说分不清谁是谁,甚至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在我们还灰头土脸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时候,这个社会却忽然看脸了。
一开始是不服气的,觉得肤浅的人才看脸。直到读了杨澜的那篇文章: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忽然觉得,嗯,看脸好像也有点道理。生活节奏这么快,谁有时间、谁又耐烦一层一层去发现你?反思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看脸的人?又何尝不在乎自己这张脸?
前几天,在某个微信平台发了一篇文章,责编老师要了简介,又要一张作者的生活照。为这张照片,我颇费了一番踌躇:相册中照片倒是不少,但大多是风景照和旅游照,而人在旅途,很多时候是衣着随意,妆容不整的。翻来拣去,竟然没有一张让我和责编老师都满意的照片。很想作罢,和责编老师商量:不发照片好不好,省得让读者觉得蛋不好吃,下蛋的鸡也这么难看。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看脸”后的失望:当年读《红楼梦》的时候,以为曹雪芹就像贾宝玉那样,是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美少年,后来看到一些资料,得知真实的曹雪芹竟然是个大头黑胖的汉子,偶像轰然崩塌,甚至觉得玻璃心都稀里哗啦碎了一地啊!
“看脸”不仅仅是指看人五官分布的比例,更是通过“看脸”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人生修养。
人的高矮胖瘦遗传当然占很大因素,但是,后天的锻炼也不能忽视。一个身材臃肿、精神萎靡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型、妆容、服饰能集中反应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和收入状况。精致的妆容、得体的装扮,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二十五岁以前脸的美丑靠父母,四十岁以前脸的老嫩靠保养,那么四十岁以后,我们的脸还能不能看就要靠修养了。甚至可以说,我们四十岁以后脸的模样,就是我们心灵的模样(整容的不在此列)。如果我们对他人心存怨恨,那样的表情在脸上固定久了,我们的脸就会一副阴狠的模样。同样,如果我们对他人心存感恩,平安喜乐,那我们的脸自然会平和慈祥。
看下面两张图片,你选择做哪一个?
在这个看脸的年代,做最美的自己,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