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读者要走进书里去;读散文,要把作者从书中拉出来——读朱晓棣《闲读闲记》

前不久,我读林清玄的书,读到闲静、安静、安闲、闲趣的意境。带着探寻究理的想法,在电子书城中搜索“闲”字之时,美籍华裔朱晓棣先生的《闲读闲记》一书映入眼帘。半个月的时间,竞读完他写的两本书。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闲读境界。

朱先生是1987年就赴美到留学的大学者。他自己感觉出国比较早一些(因为之后的九十年代以来“留学热”愈演愈烈),受到西方教育以后,用英文写了两部书,在欧美畅销,转而用中文写作。他的这本书话随笔,分为“西窗闲读”“闲读闲记”两个部分。那么,出国多年在海外事业有成的他又在读哪些中文书,跟我们读书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呢?

书“杂碎”里有宝贝

朱先生在小时候吃到“鸡杂”“猪杂”“羊杂”的时候,总是觉得这“杂”里面既没有骨头,又没有肉,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好食品。只不过,他感觉大人都不是这样看杂碎的,往往瞧不起这些人家吃剩下的东西。

那么,读书时,他又是怎么享受这些书“杂碎”的?

他把各种选本当做“杂碎”,从里面读出了小巧玲珑、各具代表的“心”“肝”宝贝。比如,他读《文化名家怀旧录》时,就从周同宾《祭幺婶文》中读出了能赶得上《祥林嫂》《芙蓉镇》的悲惨故事。从季羡林离家赴美留学期间失去父亲和外婆,陈白尘失去一同劳改的难友等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一个“悔”字。书里这些“杂碎”,正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是能感染读者的精华。

电影为什么不如文学?

朱先生看完一部《温故一九四二》,终于彻底明白了电影与文学的差异和距离。

书里有冯小刚的序言、刘震云的小说原著,以及后来改编而成的电影剧本。冯小刚的剧组在拍摄前普遍觉得,这部小说不适合改编电影,“因为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情节”。而小说不需要依赖这三项东西也能存活,可以另有高招,譬如思想。而思想这玩意儿,却恰恰有可能在电影中表达不出来。

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虽然不错,有了较好的故事、人物、情节,可以感人,可以有一定的票房,还可以获奖,但却无论如何也没法充分表达出小说原作中的重要思想。

一部电影和同一部小说所表达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或者说电影只是再现了历史,而小说才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说到底,文学的价值是电影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电影毕竟还是属于大众娱乐行业。

读者对小说和散文的期待完全不同!

读王安忆的《寻找上海》,朱先生阅读的快感其实来自于熟悉,也就是每每看到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耳闻目睹过的上海生活片段与场景时,就会感到特别亲切。读陈丹燕的散文集,朱先生先读到她后期的《上海色拉》,才读到其前期的另一本散文集,感觉有点儿怪怪的,一会儿感觉作者阅历丰富,一会儿又觉察她涉世未深,如坠云里雾里。这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忽然让朱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散文与小说区别有点大。

王安忆与陈丹燕都以描写上海著名。但假如设问一下,她俩笔下的上海有哪些不同,在什么地方不一样。读者会很快发现,主要区别正在于文体。

读小说,为了读进去,期望作者能够把我们暂时拉进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去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无论那是一个读者已经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环境,读者都希望能够进入那个世界,暂时逃离或躲避一下身边的现实与苟且。读散文,则是想要把作者拉出来,期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作者,亲口讲述其故事,而且还常常希望自己能喜欢这个人。一旦感到不喜欢这个人,往往连书也都读不下去。

这次阅读,让我领略了读闲书的意义。我们常常读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其实还可以拓展一下,读点自己没接触过的作家的书。跟着感觉走,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闲书不一定闲,这样的书很可能会给到你更多的信息,供你参详印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