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当我们把远方当作故乡时,故乡就成了难以抵达的远方。
1.
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虽然这座城市没有属于我的万家灯火,未来的日子里是否定居于此也是未知。夜幕降临时繁华喧嚣的街道湿了眼眸迷乱了心,故乡却成了一年只回去一次的远方。
每每回家,竟有一种来做客的错觉,父母表现得格外客气,总问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吃饭的时候一直嘱咐我多吃些,好像我在外面从没吃饱过。每次回来明明胖了,父母总觉得我又瘦了。问我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家务一点也不让帮忙做。父母亲年事渐高,我和哥哥姐姐都不能常伴身侧,所庆幸的是父母还有一双可爱至极的孙儿承欢膝下。但不知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是如何捱过没有儿女在身旁的日日夜夜的。
曾有人问我,有没有考虑过回家乡工作。这个问题,几乎每个面试官都会问。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有着一样的想法,尤其是像我是从小地方出来的人,见识过红尘里的大千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了。若是当初只是在省内读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或许我的心还没那么野。那么以后的人生可能就是谈一场普通的恋爱,嫁一个平凡人,找一份简单的工作,过着平淡的生活。
还有一种回不去。常言道衣锦还乡,若我不能锦衣华服,他日如何荣归故里。我的舅舅至少有十五年没有回家乡,以后应该也不会回来了。外公外婆去世时,舅舅也未能送最后一程。老人走的时候依然惦记着远方的舅舅。后来的许多年,每每母亲和舅舅讲电话,母亲总想让舅舅再回来看看,舅舅总说怕是很难回去了。我想我是理解舅舅的,他在远方的生活并不尽如意,不能够风风光光的回家乡光宗耀祖,不如不归乡。
2.
也有一些人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或是离父母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少恋人们两地分居最后不欢而散的,此时孝与爱实难两全。留在外地的,工作奋斗几年,终于买了个不大不小的房子,把父母接了过来。自此,便把工作几年有了小家的城当作了第二故乡。很多父母不习惯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儿女们白天上班也没人跟他们说说话,父母便总念叨着乡下的几亩田还有一起下田劳作的老伙计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老姐妹。
母亲有一个老姐妹,我叫她刘姨。刘姨的儿子在外面买了房结了婚也有了小孩。刘姨和刘叔轮着去儿子那里小住,其实是去照顾孙子。刘姨每次来串门,常听到她跟母亲抱怨。刘姨说跟儿媳相处的不太融洽,饮食习惯也差别很大。刘姨说在儿子家,从没吃饱过,儿媳做的饭菜一人一小碗刚刚好,对于平时在乡下用惯了大碗的刘姨,一小碗又怎么填饱肚子呢。刘姨为了不让儿子为难,也没跟儿子讲。要不是那是自己的孙子,刘姨说,一点也不想和儿媳一起住。
母亲常说,日后我若是在外面成了家,也只会偶尔去小住,不会长待。即便母亲和嫂子之间也存在婆媳矛盾,但是父母亲还是无比眷恋着这片未曾回馈他们分毫的土地。
3.
公司旁边十字路口的空地,有几个外地人搭了棚子卖简餐,好吃又实惠。快餐(家常菜),水饺(有我最爱的韭菜鸡蛋馅),面条米饭馒头凉皮都有。下了班经常看到苏泊尔制造的员工穿着工作服来这边吃饭。蓝色的防水布搭建的棚子颇有几分韩剧里经常出现的大排档的味道。只是这里没有韩剧里的浪漫,失落时点一盘炒菜一瓶啤酒,喝的微醺时男主/女主,恰好满眼温柔怜惜出现在你的对面。这里多得是为了生活而操劳的平凡人。
马路对面的建筑工地,白天黑夜骄阳似火阴天下雨都在施工。工人大多是外地人,住在工地上临时搭造的简易厂房。他们在距离故乡很远的地方,为家人为孩子赚得日后生活所需的钱财。对于这样的平凡人而言,远方的故乡依然是故乡,无论在这里多久,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的。
4.
小时候,我们渴望快快长大。
长大后,我们希望远离父母。
然而,人过中年后,人们开始怀念从前。
年纪越大,越想回到故乡。
即使生前不能回故里,百年之后也要葬在故乡的黄土地。
客从何处来,客从故乡来。
客往何处去,客往远方去。
转身即是远方,前路亦是故乡。
最近有些想家了。上个周末在朋友那吃到了家常菜。总是在嗅到烟火气息的时候容易湿了眼眶,总是在受了委屈的时候会想回家。
此时此刻,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是否和我一样,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思念着远方的故乡。
杜香兰若201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