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0一代,说起儿时的年味,那可太有时代特征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法定节假日一说,过年的气氛一直可以持续到元宵结束。对我而言,儿时的年味弥久陈香。
我们小时候家里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而父母辈们的兄弟姐妹众多。”三十夜晚”(除夕)那天,父辈们带着妻儿一起到老家和爷爷奶奶团聚。老家是一个被农田环绕的村子,平日里的虫鱼鸟叫声切换成了鞭炮声、烟花声、开怀大笑声。。。
不论那天天气怎么样,爷爷一定会在瓦房的大厅里早早地烧一个火堆。那时候的奶奶还很年轻,瓦房大厅中央的大圆桌上摆满了奶奶忙活一天所做的丰盛菜肴。夜幕降临时,平常有点小抠门的爷爷总是会高兴的把一个20瓦的白炽灯炮换成一个60瓦的大灯泡,并打趣地来上一句:“这下总不怕看不清夹菜了吧”。
开饭前,爷爷会点响一串长鞭炮,等鞭炮声结束后,再乐呵呵的“宣布”大伙可以开饭了。饭时,孩子们只顾上窜下跳地品尝各种菜肴和饮品,大人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畅聊当下的趣闻轶事,三世同堂,热闹极了。饭后奶奶和婶婶们收拾碗筷到屏风后面的厨房,其他人围坐在火堆旁给激动已久的孩子们发压岁钱。“我的钱是今天从银行取出来的,每一张都是崭新的钱”,大叔得意的笑道。“水生,听说你数学期末考试考了九十分啊,大伯额外奖励你二十块压岁钱,希望你以后继续用功读书,争取考上大学”,爷爷随后大声补充道:“我家水生长大了可是要出国留洋取洋媳妇的,考大学算什么”,全家人听完都放放声大笑。
碗筷收拾完,圆桌被撤下换上了方桌。随后大伯去洋房卧室里拿麻将,奶奶去洋房楼上拿瓜子、糖块、花生等年货,大叔把那台黑白电视机从瓦房的卧室搬到火堆旁,连好插线板后调到春晚节目。我们这些萝卜头,玩累了“刮炮”和烟花,就躲进爷爷奶奶房间,拿一副扑克牌玩起“九点半”。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儿媳妇儿们坐在火堆旁,时而开心地聊着家长里短,时而看看老爸他们几兄弟打麻将,时而听听房间里我们这些孩子的嬉笑声,时而被春晚的节目逗的哈哈大笑。
瓦房的大门半敞着,屋内是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屋外除了远近交错的噼啪声和焰色光的协奏曲,还有无数个欢声笑语的大团圆。
对于儿时的我们,年味是好吃的瓜子、花生、糖果,好玩的“刮炮”、“九点半”、玩具枪,无忧无虑的嘻耍疯闹、走亲戚。如果说过年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大的盛事,那么三十夜晚则是年度盛事的开幕盛典。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