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
智育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二、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师应该从曾经的以教代学,转变为更多的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我们作为教师要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智育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在智育的过程中有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同样的道理,除了课堂上的智育、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无一不可以渗透着智育因素。即使就传授知识而言,也应该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能力的培养。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合格+特长”的教育理念值得推崇。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每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
五、重视实践,使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解放孩子,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在实践中把知识学活用活,同时把这种活的知识变成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智育。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
读着朱永新老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感受到教育真的是项很有价值,很美好、很期待的育人工程,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是我所向往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