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因为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了心理学;因为想“解决女儿成长的问题”,学习了生涯规划、MBTI性格分析等等。因为目前主要咨询类型是亲子关系,专业的深入学习和咨询项目聚焦一直都在进行。
上周六,受一位做了多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朋友——杨老师邀请,旁听了她的一堂课程——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2017年,浙江省实行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志愿的填报规则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如何填报志愿,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活儿,必须深入学习方可分享。今天想聊聊的是家长们的几个提问,引发的思考。
典型提问
问题一:我的孩子说他喜欢XX专业/他想学XX专业……
概念误区:喜欢/想要≠适合。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家长对于需要尊重孩子个人意愿方面都在进步。从小学兴趣班的选择,到大学专业的选择,开始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甚至有些家庭也意识到发现、发展孩子天赋、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而注意观察,科学引导。这样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都很有帮助。
选择适合的专业,需要清晰孩子的优势、特长,成绩、位次,性格、特性,身体状况,同时也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问题二: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吗?
概念误区:就业前景好≠能有好就业。
选了个好专业,遗憾的是玩儿了四年,什么都没学到, 就业还得靠家人托关系;专业一般,但四年期间掌握系统学习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等等,后来干脆自己创业了。哪个是我们想要的?
此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消失了,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新兴的职业,一个大学毕业后,赋闲在家打游戏的小年轻,一个因为家务做的好入选TIME “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小女子,哪个的就业前景、发展前景更好?
说到底,利用大学较为集中的学习时间,进行真正的成长训练才能就好业。
问题三:这个学校排名第几?
概念误区:学校排名≠学生排名
985、211等等,分析一个学校要从软件、硬件两大方面,学科实力、发展沿革、主管部门、院校类型、知名度、校友资源、办学地点、办学规模、办学时间、办学层次等等至少十个点去了解和分析。最终的排名只是一个综合分析参考。
学校排名再高,学生排名不高,学校还是一如既往的发展着,学生不过会被感叹一句,好大学也不见得都出好学生。罗永浩老师没去什么排名特别好的大学,但是成就可一点儿不差啊。
问题四:我不希望他将来去外地工作/我还是希望他继承家里的事业
概念误区:孩子的人生≠父母人生的延续
这是那天家长说的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很多方面跟家长做了引导。可怕的是,有些家长竟然说:“老师,你别给我家孩子规划的太好,他到外面上了学不肯回到温州……”
忽然想起电影《如果.爱》里的一个桥段。母亲专注的看着旁边的女儿深情且投入。旁边的男子看到这一幕却想,此刻孩子是父母全部世界,可是将来,长大的孩子的世界却不只有父母。
思考收获
分析这些提问,观察这些父母。我的感受不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不忍,而是对家长的成长刻不容缓的坚定。
不要期待把孩子交给一个优秀的机构,就能给他带来美好前程;不要幻想为孩子规划出一条美好的路径,就能让他拥有成功未来;不要误会给孩子准备好一套部署,就能让他享受幸福人生。
我一直主张,我们真正能给孩子的是积极的影响,和优秀的榜样。而要能做到这些。我们要做的是:
1、做终身学习的家长
学习多维度思考,而不是仅凭直觉和片面经验的生活。了解社会的变化,新的资讯,不仅仅是避免代沟。还避免无知的误导,盲目的利用家长权威的无理镇压。
2、做自由民主的家长
了解孩子的特质。心理学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着“性格不合”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是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是在理解他的特性,尊重他的思想上,爱护他的心灵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理解和支持。
3、做独立有趣的家长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是丰富多彩的,才能成为孩子想要去交往的朋友。不用刻意,也会走得进。这点我深有体会,学茶之后,女儿也跟着学,然后就有了我们的茶话会时间。
自己的养老能力。经济的独立,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础。年轻时候要早些经济独立,才成长的快。年老时要经济独立,才能老的幸福优雅。
(谨以此文祝福我亲爱的爸爸,和我女儿亲爱的爸爸,两位我深爱的男人: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