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条件允许,给孩子做个家庭病志本吧。
我深深记得老大第一次生病时自己和孩子爸爸有多慌乱,刚满月,高烧四十。我吓哭了,孩子爸爸也很无措。经验丰富的外婆边安慰边找大夫,打了退烧针,然后体温恢复,自己感觉那到嗓子的心总算落到了肚子里。再后来,陆陆续续的病,初为人父母的我们依旧慌乱多余冷静。
让自己醒悟起来的是老大一岁多时肺炎,要输液,输液的护士扎针手法不敢恭维,针头进去来回动,给孩子疼得直哭,要知道在那以前老大打预防针从来没有哭过。而且这样折腾了三次,要扎第四次时我拒绝了。抱着孩子走了,我受不了那种锥心的疼。于是到处找资料,看书。然后问中医,最后吃中药好了。从那以后,我买了《中医基础理论》、《小儿推拿》……还找了儿童常见病治疗护理,常用药大全等各种护理知识学习。
因为从怀老大开始我就写日记,每天都写,所以再后来孩子生病自己就翻日记看,可是随着年龄增长,翻日记很费时间,于是自己就开始把每次生病的前后过程,治疗护理独立出来。标注日期和确诊病症。这样再有类似症状自己就冷静多了。
说说病志本大致内容:
1、确诊病症和生病日期;
2、发病前饮食和生活习惯,还有去过的场合;
3、发病时症状和用药(一般发烧了我是高烧三十八度五以上接近三十九度会吃了退烧药才去医院)以及护理;
4、在什么情况下去医院确诊;
5、医院医生问诊和确诊,各种化验单的保存和说明;
6、医生开的药和使用说明,以及医嘱(护理方法、饮食禁忌等);
7、回家后用药和用药后反应,病情的变化;
8、每天的护理和饮食记录;
9、是否有推拿,推拿穴位记录;
10、是否有用小偏方,如果有记录用的哪一个以及效果;
11、是否复诊。
当然,内容是根据每次生病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的。
再然后,我简要说说我平时护理的一些方法。
感冒初期流清鼻涕:我会给孩子用热水泡脚,泡到后脖子出汗,小脚红了。泡到过程轻柔涌泉穴。泡脚水里可以加醋或生姜。严重的一天泡三次,轻微的一天一次就可以。如果没有别的症状不用药。喝温开水。
发烧:高烧近三十九会吃强效退烧药——百服咛或者美林(家有孩子必备强效退烧药)。然后去医院确诊,看是细菌还是病毒。我自己家俩孩子一般婴儿期发烧大多是积食发烧。积食发烧,主要消积。我一般推天河水。高烧时推六腑。推拿手法对于年龄小的宝宝来说见效很显著。
咳嗽:个人感觉如果避免零食和刺激性食物,还有注意佐料摄入孩子一般不会咳嗽。如果咳嗽了也是先去医院确诊,肺热咳嗽还是支气管炎咳嗽或刺激性咳嗽。咳嗽分的太细,所以早些确诊早治疗比较妥。咳嗽期间的护理也很重要,一定要问医生饮食禁忌或者其他禁忌。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发烧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在头几天如果不是高热不退,不建议输液治疗。而且我发现病毒感染中药抗病毒的效果不错。
腹泻:腹泻除了回忆诱因还要注意护理。腹泻期间最好不要吃鸡蛋,喝牛奶。
药品购买:以前没在意,有的药图方便就在药房买了。后来发现虽然药名一样,成分看着也一样,但是效果却没医院好。所以从那以后药都在医院购买,有病也先去医院确诊(除非通过病志记录症状一样不去医院,直接用药。)。
孩子生病,父母是很难受的。新手父母很容易就慌乱了。所以需要平时多记录,多看,总结经验。就会相对冷静很多。不要一着急就抗生素和输液,我家孩子爸爸就是一看孩子难受就要输液或者抗生素。其实生病,都是有诱因的,有的病抗生素和输液解决不了。
其实如果孩子平时护理得当:比如囟门没有闭合的孩子一定护好囟门,孩子脚、前胸后背,囟门不受凉;头三岁之前不吃巧克力、冷饮、辛辣刺激食物;零食饮料摄入少;春天注意保暖,秋天别穿太多;每天能给孩子泡泡脚睡觉;每天注意好孩子喝温开水的量;水果饭菜注意多样化和适量;如果能母乳尽量母乳喂养,并最好坚持到一岁半;孩子的早餐要吃好吃饱,最好早上有肉的摄入,中午炖各种汤,晚上就清淡好消化为主,晚饭不多吃;小时候吃饭最好不要汤泡饭;添加辅食初期最好做好记录;一样一样地加,这样可以避免过敏,而且孩子也不易挑食。
当然,很多家庭带孩子里都有老人参与,所以在护理和用药以及就诊会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当父母的我们需要坚定好立场,科学喂养。但也要注意和老人沟通技巧和方法。
暂时写这些。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