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首先是0-6个月。满月后,婴儿的心理情绪发展很迅速,几乎是一周一变。想想看,视觉听觉都发育成熟了,手眼动作开始逐渐协调了,最重要的是,开始认生了。为什认生啊?他知道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了,对吧?而且急切地寻求安全感,所以亲子活动啊,这个时候就要开始了。
接下来是7-12个月,宝宝开始学会坐、爬,甚至站、走了。也开始学会用手了。这一阶段啊,更认生了,妈妈上厕所不见一会儿,可能都会大哭。同样,需要大量的亲子活动了,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和发展安全感。
1-2岁这个阶段,孩子会直立行走了,但是最开始可能是双手成大圆式的环在胸前,颤颤悠悠地走。并且孩子也比较熟练地运用双手做事和使用工具,开始东拉西拽了,对啥都充满了好奇。这阶段,要充分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做父母的我们就害怕孩子出现闪失,怎么办呢,一起玩呗,又是亲子活动。
2-3岁阶段的孩子,直立行走肯定没问题了,使用工具、语言交流都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最喜欢说「不」了,这是人类一生中出现的第一个叛逆期。为什么喜欢说「不」呢?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了,知道我自己是谁啊,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任性」的现象。
那怎么让他们学会不任性呢?知道规则和规定呢,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如果亲子活动过程中,父母表现出来让孩子惊叹的方面,那么孩子马上就会被「驯服」的,并且会产生极融洽的亲子关系。说不定你下班后,会积极主动地给你拿拖鞋呢,所以这个阶段,需不需要亲子运动?肯定需要。
到了3-6岁,孩子的幼儿园阶段,教育部专家建议,幼儿的幼儿园体育活动至少每天不少于两小时。为什么呢?
第一是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是什么?社会性就是孩子从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变成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明白、理解、遵循社会规则。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啊?高学历的家庭自己在家教行不?不行的,孩子必须有同龄的伙伴、同学,在一起玩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他人的过程。
那是不是三五个小孩子自己玩就可以了?不够啊。你的孩子在与别的小孩一起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礼貌、谦让、规则和能力,都是与你在一起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发形成的幼儿群体最开始是散乱、无序的,你的孩子有着充分的亲子活动的基础,有着强大的自信和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规则,并能从中体验到充分的愉悦感。这个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你家孩子很受同伴的欢迎、领导能力很不错。所以,整个3-6岁,需不需要亲子运动?都需要。
大概地说了说主要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再详细说一下跟我们的亲子活动非常有关的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2、婴幼儿大运动发展的规律
0到6个月的孩子,会俯卧翻身和伸展脚踢。
7到12个月的孩子,会爬,独立站稳,牵一只手可以走。
1到2岁的孩子,会独立行走,会上楼梯,双脚跳,能踏三轮车,举手过肩扔球。
2到3岁的孩子,单脚平衡能站立2秒钟,较远距离跳跃,会用脚尖走路;双脚交替下楼梯,单手投掷皮球,能跳远。
3-4岁的孩子,能身体正直、手脚协调地走路;能按指定的方向走;能走、跑交替地跑100米;能快跑追上大皮球;从高处跳下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学拍大皮球,会滚、接球;能在游戏场的攀登架上爬上爬下。
4-5岁的孩子,走得自然、协调,步子均匀;能快跑,能跑着追人玩;能走、跑交替200米不累;双脚向前跳得很远;往高跳,伸手能碰到挂起20厘米高的东西;能把小石子、飞镖投出很远;能闭目转圈。
5-6岁的孩子,走步姿势正确;能快跑、跑的时候能躲闪、追逐,跑得协调;能走、跑交替300米不累;会大部跨跳;会跳「房子」、跳绳、跳橡皮筋;平衡能力较强,能闭眼睛单脚站立,能闭眼睛向前走;能走地上放着有间隔的砖或木块;能把小石子、沙包、小皮球等投出很远,也能投得准;会拍球,会踢球,也能边跑边拍和边跑边踢。
好,为什么要进行亲子运动说明白了,亲子运动要遵循的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说明白了,我们再来说说,怎么进行亲子运动呢?首先是趣味性的亲子运动。
Part 3 趣味性亲子运动
1、亲子游泳
1979年,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提出游泳能促进婴儿全身心的发展,包括身体、智力和情绪等诸多方面。
该观点提出后,后续很多研究者又对婴幼儿游泳从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科学研究,研究虽然各异,但结果统一认为,婴儿游泳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1)降低婴幼儿溺水身亡的危险;
2)改善运动能力;
3)加速智力发展;
4)增强社交自信。
并且亲子游泳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从出生后一周到6岁。但是婴幼儿的游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戴脖圈游泳不安全且易引起其它疾病:脖圈比较容易压到宝宝柔软颈部的气管和动脉窦,严重的话会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宝宝的小脖子还很软,戴上脖圈后,头部和颈部被固定,但因为水中浮力作用,脖子以下的身体都在乱动,这样颈椎和下边身体相接部位之间的大量无序动作,特别容易引起颈椎部位的损伤。
宝宝的皮肤一般都比较娇嫩,湿疹更是宝宝婴儿期常见的皮肤病,而脖圈是塑料的,临床已有宝宝对脖圈过敏或由于脖圈摩擦过度导致皮炎的。
(2)水质这方面应该要重视,较差的水质会引起眼部疾病、皮肤疾病、中耳炎、消化道传染病等一系列疾病,免疫能力尚未完善的婴幼儿,特别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困扰。
在国内,如果想要判断水质是否尚可,可以采用「一看二闻三摸」的方法。
「一看」:观察水面是否有漂浮物或灰尘,观察池水是否透明,站在泳池的侧面观察是否可以透过水面看到对面泳道线。
「二闻」:靠近水面,捧水来闻是否有淡淡的刺鼻味,若是严重的刺鼻味,则是消毒水过量,易引发皮肤疾病。
「三摸」:摸泳池墙壁,是否腻滑,若腻滑,则清洗不干净,有滋生的细菌。
2、亲子瑜伽
亲子瑜伽是目前最火的亲子运动之一。亲子瑜伽可以加强婴幼儿身体的灵活性,从运动促进脑发展的角度来促进婴幼儿身心发育;同时还可以与父母运动的过程中,肌肤接触、目光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瑜伽的时间也可以在出生后。0-1岁半练习亲子瑜伽,既有利于母亲产后恢复,还可以活动孩子的所有感官,让孩子的身心从全方位的刺激活动中得到有益的锻炼。
1岁半-3岁练习瑜伽动作可以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父母还可以利用实物或者玩具激发孩子的兴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关注能力的发展。
3-8岁练习瑜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进孩子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可以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开发孩子的智力。
但亲子瑜伽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问题:瑜伽动作的选择需要跟随婴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
(2)父母练习者需要有专业水平;
(3)瑜伽练习设施要考虑到婴幼儿的特点,如铺上柔软的毯子等。
大家应该十分好奇,婴幼儿能做哪些瑜伽活动吧,我们来简单举几个例子。
0-1岁的宝宝,亲子瑜伽以安全、趣味性为主。可以采用「膝上运动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孩子的视力、上肢力量和背部,另一方面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1-2岁的宝宝,可以测验他们的爬行能力等等,如妈妈做一个背部弓起的猫式,宝宝从妈妈身子形成的桥下面爬过去。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亲子瑜伽并不强调孩子能做出某个动作,重要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这个过程,一边运动,一边有亲密的交流。
2-4岁,可以稍微复杂一点,让宝宝与父母亲一起挑战某个动作,如站直身体,双手举过头顶这个动作。
4-6岁,要求更高了,要考查孩子全部的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如平衡能力和单脚站立等,还要考察孩子理解言语指令的能力。如单脚站立的树式,尝试保持平衡。
Part 4 常规的亲子运动
肯定会有人说,专业的婴幼儿游泳一堂课两三百块,再说我也不是专业的瑜伽训练者啊,不敢随便给孩子做瑜伽,万一做坏了就完蛋了,所以这亲子运动我们是不做了吗?
不用担心,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常规性的亲子运动的存在。接下来从走、跑、投、爬等方面来一一分析。
1、走
走路有非常好的锻炼价值,如:自然走可以全面控制身体,持物走(拉着或推着物体走)可以提高控制身体的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倒退步走可以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等。
1-3岁的孩子发展的就是其平衡自然走路的能力,因此可以尽量多的带着孩子通过散步的方式来发展这些能力。你会发现1岁的孩子还会被路上的小石子绊倒,但是3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稳当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次性不能时间过长,通常囿于幼儿注意力时间的限制,需要采用趣味性的方式。如在马路边的时候,可以采用数路边停了多少辆红色汽车的方式。幼儿一般都比较喜欢红色这种浓烈的色彩。 3-4岁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这个阶段最常见的走路形式是「开小火车」,幼儿一个跟着一个,感受他人走路的节奏并注意跟随。
4-5岁则是发展幼儿随意控制走停和节奏时间。可以发展听信号变速走等亲子运动,促进有人的上下肢协调、有节奏的行走。
幼儿阶段还有一个经常使用的走路练习法,那就是「走线」。
在地面贴一条用布条做成的线,沿着线走,家长和孩子轮流,慢慢走就好。用布做的线有什么好处呢?在地面上有个小突起,让孩子的脚可以有更丰富的触觉,还能锻炼平衡感。走线活动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很多变式,比如持物走,两手展开走,还可以改变线的形状,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对孩子的空间认知发展也有好处。
2、跑
跑和走存在着本质区别:跑有双脚同时腾空的阶段,而走没有。人类动作技能发展告诉我们,大约在幼儿园后期,人类才能够完全掌握跑的技能。
前期的特征如下:
婴儿期是小企鹅式的跑,双手像企鹅翅膀一样夹起来,颤颤巍巍地跑。
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手稍稍降低了,但还是不太平衡,对自己不放心,还得伸手保护自己,腿更有力量了,双脚也有腾空趋势了,能控制自己了,跑的距离也更长了,跑步脚啪啪的,全掌着地,使劲踩;可以描述为大企鹅跑,翅膀微微架起来,能快跑一会儿了。
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手终于放下来了,开始摆臂了,不顺拐了,腾空更大了,身体也前倾了,手脚相对协调了,跑步声音变小了,不再像之前那么啪啪的了;可以描述为直愣愣地跑,但中班阶段的孩子跑步时,摆臂也是直愣愣地摆,很少屈肘。
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手脚协调了,腾空更高了,声音逐渐变小,看着身轻如燕。如同风火轮跑,身体协调,步频加快,很流畅。
3、投掷
在体育教育界,最提倡的玩具并且是玩的最久的玩具就是各种各样的球了。
如婴幼儿早期,表面有凸起的球可以发展孩子的触觉,小皮球可以用来爬着追;2岁左右,可以用来踢可以跑着追;3岁之后,可以带球跑、可以训练绕障碍跑,小球也可以变换为大球。
还有最重要的,我们今天说的投掷能力的发展。我们孩提时代,都玩过「丢沙包」游戏。相对于沙包,球在抛出后还需要去追赶,对于幼儿大运动能力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0-6岁幼儿玩球的各种不同的方式及目的要求。
1-3岁,强调自然地抛物和接物。我就很惊喜地发现,我家小调皮对父母和她三个人分别站在三个地方,然后抛接大皮球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3-6岁,玩球可以复杂一些,可以强调脚对于球的控制作用,如跟爸爸比赛带球跑;也可以强调对于目标动作的控制作用,如可以练习投篮动作等等。
4、攀登
上幼儿园的孩子,如果体质不好的话,老师建议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就有一项是登山。这其实是将上下台阶、登滑梯等动作的发展搬到了自然环境中,可以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耐力素质及灵敏性。
但是登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不能太长,孩子的骨骼肌发育还未成熟,攀登是比较容易损伤膝盖的,所以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或者中间可以走走停停。
Part 5 器具性亲子运动
除了常规的跑跳走之外,婴幼儿,特别是幼儿的早期大运动还有一些综合性的运动项目,譬如骑行、趣味性球类运动等。
1、亲子骑行
骑行对于幼儿的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得到锻炼的就是平衡能力的发展。平衡感就是身体维持稳定的能力,平衡感不好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运动意愿,因为一旦平衡感不好,通常也跑不快、跳不高甚至动作有些笨拙。
而且骑行还有其独特的优点,那就是骑行对膝盖的损伤很小,因为骑行运动过程中并没有将全身体重带来的压力都放在膝盖上;如果家有小胖墩的话,骑行就更重要了,因为发育中儿童的膝盖更脆弱。
骑行本身是需要身体各部分协同活动的,这种全身心的协同与空间变化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负责躯体感觉和空间认知的大脑顶叶的活动。
从心理层面来说,骑行是一项趣味性的运动,很容易诱发儿童运动的兴趣和愉悦感。儿童与父母一起骑行的时候,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透过运动,孩子可以有更多控制、了解自己身体的机会,通过运动,她不断观察发现研究周遭的环境,能让身体更精准,从而更能自我满足、增加自信。
2、亲子球类运动
球除了上面所说的抛掷、追着跑等之外,也是可以发展复杂运动技能的。
球类运动非常丰富,足球需要锻炼的腿部的力量、羽毛球强调上身手臂的力量,但其实球类运动发展的人类全身的运动能力的,对于婴幼儿的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十分有益。
3、小龄的亲子运动游戏
上述很多项目对于婴幼儿的身体素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很多人可能认为亲子运动大多数是在1岁后进行的。但其实不然,婴幼儿在1岁前也有发展运动能力的需要,下面简单列举几个小游戏。
0-3个月,「欢乐摇摇」,让宝宝面朝上躺在小毯子上,父母分别抓住毯子的两端,将毯子抬起,然后轻轻晃动毯子。这比较模拟宝宝在母亲子宫中的感受,能让宝宝非常放松,并且能够发展他们的平衡感和信任感安全感。
3-6个月,6个月左右,宝宝最需要发展的是其爬的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宝宝俯卧撑」运动游戏。采用一个柔软的枕头作为支撑物,然后让宝宝趴在地板或地毯上时将枕头塞到他手臂和胸部的下方。宝宝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观察到更为开阔的视野,同时锻炼其颈部、肩背部的肌肉,为以后的坐和爬做好准备。
6-9个月,「浴盆欢乐场」,6-9个月的孩子比较喜欢坐在浴盆里玩水。可以在浴盆里放上防滑垫,鼓励宝宝做踢腿动作,可以让宝宝自己踢,也可以握着宝宝的双腿帮其轻轻踢水。踢腿动作可以让宝宝的腿部和腹部肌肉更加强壮,这对今后的爬行和走路都很重要。
9-12个月,「过隧道」,这个阶段主要锻炼爬,宝宝是以爬来感知世界的,而且婴儿对空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尤其是正好与其体型差不多的空间。可以做一个或者买一个隧道,让宝宝爬进爬出,不仅可以帮助婴儿了解其身体与其他物体的大小关系,而且有助于发展其空间意识和身体感知能力,而且还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享受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