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毛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美国2001年遭受恐怖袭击后,基地组织所在的阿富汗成了布什政府眼中的“反恐中心”;阿富汗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恐怖、暴力、贫瘠、落后的代名词。随着战争的深入,人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阿富汗有关的书籍也开始畅销;但直到2003年,美籍阿富汗医生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在美国出版,才有了第一本与阿富汗相关的小说。
小说一经发行,立即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好评,并雄踞《纽约时报》等权威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01周。《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2003年6月第一次出版后,该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并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
此外,该书还成为2006年度法国读书会首选书及美国图书协会推荐书目。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所犯下的过错进行救赎的心路历程。
——· 关于作者 ·——
胡赛尼父亲为外交官,母亲是教师。从他的家庭情况上,他本人接受的教育情况的是非常好的。后来,全家搬迁到巴黎居住,但是因为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便没有返国。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其父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移民美国。
在美国,开始经济贫困,领取过福利金与食物券。后期,胡塞尼到圣塔克拉拉大学念生物,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系就读。1993年拿到了行医执照后,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锡安山医学院完成实习工作。 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胡塞尼目前度过的人生也算是大起大落。由最开始的家境良好到躲避战乱、由从事医生再到如今的全职作家,胡塞尼已经功成名就,脱离了幼年期的战乱生活。
他来自阿富汗,对于故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从他的三部曲就可以看出来。他讲述的故事大多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居超级大国的美国人在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些深受苦难之人,饱含深情的传递出他对故国的爱意与同情。
——· 本书金句 ·——
1.为你千千万万遍。
2.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3.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4.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5.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 核心内容 ·——
一、阿富汗幸福的童年时光和灵魂的放逐;
二、移民美国后的生活;
三、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一、阿富汗幸福的童年时光和灵魂的放逐
这一部分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
在这一段中,阿米尔对与哈桑的友谊,有两次背叛:第一次是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对风筝的向往,对父爱的渴望,也许哈桑必须付出点代价,哈桑的命运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做了一个他认为既可减少哈桑的伤痛也可以缓和他的苦楚的决定。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面对忠实的哈桑最后一次捍卫他的荣誉时,他“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几乎在真相面前崩溃。但是一番挣扎过后,他的心底却出现了隐隐高兴的念头,以为“赶走他们也许会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他想要做到遗忘,想重新呼吸,所以当阿里朝他瞟来,带着冷冷的不可谅解的眼神,阿米尔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觉得自己装得太累了,他希望能从哈桑的离开中获得解脱,哪里知道这只是徒增内心的罪恶,让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责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作者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
二、移民美国后的生活
父亲带着阿米尔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历尽艰辛,最后辗转到了美国。 在这一路上,特别要说的一件事情就是车途中,遇到俄国士兵的检查,俄国士兵想以拥有车上美丽的少妇为代价来换取一车人的放行,他挺身而出。“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而对于小怂包阿米尔,温和无害的表象下,藏着汹涌的劣根性,如果生活平静,那就一直温和无害下去,一旦发生变故,很多不好的东西会被激发出来。其实跟很多很多人都会很像的,阿米尔的形象只是个普通人,倒是哈桑,是生活中非常难得一见的一种人。
三、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总 结:毛毛
绘 图:小蜜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