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妹一二一
01
我是怎么认识鱼化寨的?
毕业前的暑假,我在校外参加培训时认识了一位小姐姐。她邀请我去她家吃饭,而她的住所,就在鱼化寨。
房间虽然不大但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有独立卫生间,还有厨房。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我也要住在这里。
这里的生活特别便利——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不同价位的房子任你挑选。对于刚走出校园、初来乍到的我来说,简直像找到了避风港。
后来才知道,鱼化寨还有一个称号叫“小香港”,据说这里曾是“化鱼成龙”的风水宝地。
如今想来,它确实见证了许多人梦想的萌芽与成长。
02
毕业了,终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
虽然它藏身于城中村,虽然晴天也要开灯,虽然下了床走两步就是厕所,虽然厨房和厕所之间只隔了一米,虽然隔壁打呼噜的声音我都能听清……可那又怎样?我终于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
如果周末不出门,待在房间里,我甚至都感受不到阳光的存在,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如果出门,多半是去姐姐家,带着不好洗的衣服、被套、床单,蹭她的洗衣机。
真的要感谢鱼化寨,让我这个刚毕业、收入微薄的打工人,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后来要拆迁了,我也就搬到了其他地方,那都是后话了)。
在这里,我学会了人生第一道菜——西红柿炒鸡蛋。还记得第一次炒菜时,我先倒西红柿,再倒鸡蛋,结果炒成了一锅“糊糊”。
在这里,我学会了独处。一个人的时间要怎么打发呢?
要么看书,还记得看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时,一会哭一会笑;看么周六晚上熬夜看一部印度电影,为啥要看印度电影?因为片长够长,这样周日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赖个床;要么认真地做一次饭,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吃。
就是这个小房间,租金却只有230元(电费稍贵)。就是这份低廉,支撑着我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承载肉体,让梦想生根的地方早已消失不见。那里已经矗立起一座学校,周围也盖满了商品房。
如今我每天从那里经过,却再也找不到熟悉的感觉。我的青春记忆,已被城市发展的洪流冲刷得支离破碎。
03
“博迪,博迪,技师学院,一元一元,走不走......”
你还记得这熟悉的吆喝声吗?
鱼化寨的路口,总是被电瓶车和蹦蹦车占据。每次走到村口,都要纠结要不要坐车。没错,那时候花一块钱都要考虑一下。
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就奖励自己坐一次车!
有一次,亲眼看到一辆蹦蹦车因为速度太快翻了,幸好车上的人没事。从那以后,我果断只坐电瓶车。
不过,一个人的日子也有无聊的时候。不想早早回家,就会选择走路回去。
一路上,我要抵抗各种诱惑——美食的诱惑、低价商品的诱惑,还有对热闹生活的渴望。
记得那时最好吃的是鸡汤泡饼,还有一家陕北餐馆的洋芋擦擦和猪肝碗托,成了我和朋友经常光顾的“秘密基地”。
一份杂粮煎饼曾经被我和朋友分成了两份,当作早餐;换季没衣服穿时,朋友会毫不犹豫把她的外套借给我。
虽然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但在鱼化寨的生活,让我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就像余华在《活着》中说的:“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这是一个包容的地方,它不会把任何人拒之门外,它让每个异乡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
04
要说,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如今这里的房价,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如果的如果,我有远见,必在鱼化寨入手一套房。可惜,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连助学贷款都没还完的穷学生,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就像现在特流行的一句话说的,人赚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当时的我,连未来都不敢想象得太远。
但正是那个小小的鱼化寨,用它最朴素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坚持,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结尾,
朋友们,你知道如今的丈八北路地铁口,原来叫什么吗?
在西安,你是否也曾有过一段村中村的生活经历呢?
在西安,有没有一个地方,藏着你最初的奋斗和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