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差专程从洛阳转车,主要是想看看洛阳博物馆,但是买了车票后我才想起好多博物馆都是周一闭馆,一查,洛阳博物馆也是。最终和洛博只有路过时的一面之缘。
当天在洛阳还要逗留三四个小时,所以,还是可以转一转。沿着火车站前朝东南方向的金谷园大道走,差不多走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周王城广场。这个广场以周文化为主题,因为洛阳是当年西周的东都,后来迁都到洛邑(今洛阳),就有了东周。广场分南北两块,北边广场上有个“天子驾六”雕塑,就是六匹马拉一辆车,南边广场则有个周公营建洛邑的雕塑。北边广场的下面有个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这里出土了“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我觉得时间不够,就没进这个博物馆。
这个车马雕塑让我想起武汉东湖磨山上的楚才园。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才园是一片非常震撼的关于楚文化的石刻、雕塑和浮雕群。其中,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雕塑最为雄伟,是庄王站在四匹马(驷马)拉的车上,叫“庄王出征”。他是诸侯,所以是驷马。也有说法说诸侯是五马,但不管四还是五,肯定不能是六,因为六马是周天子的级别。所以虽然陕西和湖北都出土过东周时期的驾六,但是在洛阳看来,那都不正统,都是诸侯的僭越,只有洛阳的驾六才是正统的天子座驾。
但庄王心里并不想乘那个“驷马”,而是想乘这个“驾六”。
当年楚庄王励精图治,使楚国强大。后来他向北到达当时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大搞阅兵,并且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分量。九鼎是九个鼎,据说是大禹所铸,上面刻有九州山川的图形,象征天下九州和国家社稷。西周时期周公把它们放在了东都洛邑,这是国之重宝。庄王问鼎的分量,分明就是问王朝的分量,这是对周王朝的严重蔑视和挑衅,是极度的非人臣举动。当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王室根本不敢惹诸侯,但王室派出去的使者王孙满倒也不辱使命:国家的分量在有德,而不在鼎有多重。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还在,鼎的轻重,可不是随便能问的。庄王听了就撤了。这个典故叫庄王问鼎。之后,“问鼎”这个词就逐渐成为夺取政权或者取得顶尖成绩的一个代称。
当时周王室肯定吓坏了,楚人一直被中原认为是蛮夷,因为他们不遵礼法不守规矩不按常理出牌,经常会做些出格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君主很早就称王,要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如果当时兵临洛阳城下的庄王要动粗,王室怕也没办法。当然,当时各诸侯之间保持着相互的制衡,这也是东周王室虽然很衰弱但又能长久存在的重要原因。
这个广场上也有很多浮雕,它们展示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发生在洛阳城的故事和相关人物。有周公、老子、孔子、白圭、苏秦、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其中也有楚庄王问鼎这个故事。
庄王问鼎的浮雕边上有旁边有两段相关古文: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传-楚世家》
这里第二段文字的出处,我看着有点问题。《左传》是按照春秋时期鲁国君主的年号编写的,是编年体史书,而楚世家是纪传体的记载方式,是《史记》里的篇目,左传应该没有纪传体的篇目。后来查了下,果然错了,确实是《史记-楚世家》里的内容。而第一段话则在两本书里都有提到。
当然鼎的分量,庄王只是问问,但有人真的想试。
庄王问鼎整整三百年后,秦武王来了,他要亲自举鼎来试试这分量。当时秦国的实力和地位远胜当年的楚国,强壮勇猛的秦武王年少轻狂,咄咄逼人,他不听劝阻,非要举鼎。结果鼎太重,压断了他的腿骨(绝膑),然后他就死在了洛阳(另一说是断了脉络而死)。秦武王曾说:得游巩洛,虽死无恨(《东周列国志》)。就是说如果能够在洛阳一带游玩,死了也就没遗憾了。这话很不吉利,结果就中了。这似乎也预示着,问鼎时机还没到。
秦武王的接班人是他的异母弟弟芈月的儿子昭襄王嬴稷,窃以为他是秦国历史上贡献最卓越的君主,他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统一的局面。当然秦武王的冲动成就了他,让他成为历史的主角。在他的哥哥举鼎而亡五十一年后,他终于灭了周拿走了九鼎,那一年,他七十岁。这时候,问鼎的时机算是到了。
这是一个特别繁华的广场,人非常多。南广场全是唱歌跳舞的,各种广场舞,或者就是大叔大婶们又弹又唱,特别热闹。热闹也挺好,但我总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又一时想不起来哪不对劲。
等到快离开广场的时候,我终于想起来了,当天正月十七,周一,下午两三点,这是上班的点啊,这么多人里,老人除外,还有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差不多三十五六到五十上下的特别多。是不是有点太放松了。是工作轻松还是没有工作,不太清楚,但看到这么多成年人在这个时间闲着,感觉很不习惯。广场南面正好有个招聘会,我过去大概看了下,还是相对低端的工作居多。洛阳的最新定位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以这个定位的话,是不是还是得加把劲。
2017年2月17日于河南三门峡陕县观音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