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BEST情绪治疗的学习感触和收获到的宝贝:
第一次感受这个名词:无感。顾名思义是指不为情感所动、没有感触。对应词为“有感”。
于是,我很自然的对号入座了。
我常常觉得:有的时候,我反应慢,好像总比别人慢半拍。别人对一件事物作出反应的时候,我好像还在分析、判断、确认;也有的时候,可能一句话、一件小事就能触动我,还会被影响的稀里哗啦;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处于一种又迟钝又麻木的无感状态,别人各种情绪波动的时候,我却静之若处。
我不知道自己这种表现是不是有点谨慎,或者有点冷漠。我只知道自己会在发生事情的时候,都这样对自己说,“管它呢,随便!”
时间久了,真正彻底无感了。
可是,无感背后有什么隐而不见的故事吗?我问自己:你都在什么时候会无感呢?
一般都在旁人夸我的时候或者提出建议的时候,比如:你写的东西可好呀!你考虑的真周到!我会立马竖起怀疑的牌子,认为那并不是我,认为那与我无关。比如:你应该这样做!我总会忽略掉这样的话,当作没听见,有时还会若无其事地走开。
不接受赞美,朋友明明很真诚地给予,我内心却好像有种虚伪、夸夸其词的评判。不接受建议,因为我觉得在我的字典里只有我愿意,没有我应该。
这都是为什么?无感想对你说些什么呢?
其实,我感觉真正的你是那种情感很容易流动、情绪很容易发声的人。还记得每次追剧时,你的泪点、你的笑点都很低吗?还记得你看或听到别人的故事时,会轻易同理到 还会有不释怀吗?之所以无感会出现,是因为无感时候的你是淡定的、从容的、不计较的,淡定、从容、不计较才是你的保护层,无感制止了某些东西的介入,无感屏蔽了可能的伤害,无感为了保护你。
无感怎么就来了呢?
我发现,好像有个“不自信”住在我心里。这要追溯到我的原生家庭,爸爸对我的否定和不认可。他有一句话扎根在我的头脑里:“你会干啥?你啥也不会!事,不会办个事;话,不会说个话!”
我不敢发声、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需求,不敢擅自采取什么行动,我甚至没有办法告诉自己“我是对的!我很了不起!我值得被爱、被信任!”因为,我害怕,我害怕会有更多的否定、更多的看不起。可在我内心,多么渴望能够在工作上、在写作爱好上有个权威的认可,我真的很想以此来证明“我可以!我行!”。
其实,我知道爸爸不是不关心我,也不是不爱我。一方面原因是他的表达方式我不能接受,就连他关心的话都常常表现为指责、批评,还带着那么严厉的表情(不让你去你非去!受骗了就好受了,你以为你可办事?);一方面原因是以前的他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记得小时候,他不能听到家乡一部豫剧里有提“绝户头”的一句唱腔,他会立刻关掉电视,对我们姊妹抛出一句“养你们有什么用!”然后摔门就走。
爸爸从小对我们要求很严,有很多霸王规定。比如,在哪里拿的东西,一定还要放在哪里。自己玩过、搞乱的东西,一定要在结束的时候放规矩。不然,你将得到持续很久的很严厉的批评。
还有,我在跟别人讲我儿子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说“我儿子怎么怎么样”,我会直接提到儿子的名字。因为爸爸曾冷脸皱眉地说我:“天底下就你有儿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他观念有所转变,他终于承认女儿更好。但我始终没有改口,从不讲“我儿子……”。当我听到妹妹讲“我闺女.....”的时候,我会有个疑问:她怎么可以这样讲?怎么可以讲的这么顺畅?
小时候,有一次我生日,好像就我和爸爸两个人在家,记得他说:“谁说生日就一定要煮鸡蛋,别吃了!”当时我心里挺难过,到现在还常想起那句话。可能当时爸爸嫌麻烦,而小时候的我只感受到爸爸对我的不重视和不疼不爱。
周老师说,想要有感,就要活得有仪式感,就要过好特殊意义的日子。我特别认同这个仪式感,也在心里提醒自己,以后要这么做,活得有仪式感,活得有温度。
其实,以前我活得很没有仪式感,甚至有次家人都忘了我生日,我也没提过。父亲节、母亲节到的时候,我也没有在意过,我都不晓得要送什么。
印象中只有一次,就在去年母亲节的时候,不知怎么想起来送妈妈一个银手镯。当时,妈妈挺高兴,马上要我帮她带上。
这件事后,我就在想,以后要记住各种节日,以后要过好各种有意义的日子,以后要在各种日子里表达我的爱和我的心意。那么,当我很有仪式感的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想我会真的特别有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