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现在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大家很辛苦。我再耽误大家十分钟功夫,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思考与感悟。
在咱们老师行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教几年级就是几年级的水平”。在一定的前提下,这句话是成立的。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要同大家讲初中阶段“记事作文”这样的课怎么上,无异于班门弄斧。所以,我只能站在小学和初中衔接的视角,提出几点想法,或许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今天拿到咱们《学会记事》这个教学内容,我发现教材中所讲到的“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内容详细写”“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按一定顺序写”“学会写得有感情”“抓住感人的细节”在小学段的课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都学过。那么,放在初中的课堂上我们怎么定位这课教材?怎么把教材内容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我们的学习内容?我想:应该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两方面加以考虑。
关注课程标准:义教段语文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关于作文,中小学段和初中段的提法是不一样的。在小学中高段叫“习作”,在初中段叫“写作”。小学阶段的“习作”,注重“我手写我心”的真情表达,更侧重练习相应的描述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技巧。初中阶段的“写作”,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这时的写作更具有创造性。再看课标关于记事作文的具体要求。小学高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初中段要求“写记叙性文章,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所以,我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以统观全局的视眼,立足一课的视角来解读教材。知道学生有怎样的学习起点,以后将有怎样的学习发展目标,这节课起着怎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我们才好设计一节课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获得,实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上升。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在一堂课上把所有内容全部塞给学生。
关注学情基础: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两位作课教师都不同程度得地谈到了学情:崔老师基于“小学段学生缺少习作系统性与规范性训练”的学情分析,设计出了全面的写记事作文的锦囊妙计,信息量非常大;牛老师基于学生“月考中学生的记事作文写的不生动,不具体,像流水账”的学情诊断,进行了记事作文写法的序列安排,这节课主要选取写好场面让表达更加具体充实。老师们,大家我可以去思考,比较哪种学情判断更科学、更客观、更准确、更利于在这一节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我们有以上两方面的深入分析时,就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了。所以,确切地说,教材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我们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通常,我们在备课时,老师关注文本多,关注学情少;设计老师“教”的活动(讲解、引导、评价等)多,学生“学”的活动(怎么读、怎么讨论、思考解决问题需要怎样的梯子等)少。听评课时,也是评价老师素质和设计多,评价学生活动和学习效果少。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有怎样的实际获得,语文素养在哪个点上有提升,不得知。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就发生了变化。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地方,我们观课议课时重点看老师是否进行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些设计在课堂上学生落实的程度怎么样。当然也要看老师,看老师如何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卓有成效的训练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比如牛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时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场面的整体气氛是怎样的”“面上可以写哪些群像”“点上抓哪些特别出众、有代表性的人物”等,学生进行语言建构的思维过程得以外显。当学生思维通透以后,再进行写的实践,学生是有方法有思路的,学生写出具体充实的内容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处理好微写作与完整作文的关系
就作文教学而言,要在一节课内既讲又写并进行展示反馈是很难完成的。那么在课上如何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微写作更便于操作。当我们有针对性地完成好一个又一个的微写作,写完整作文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研讨中,有老师提出:“光讲场面描写是不是与教材中关于写事的要求不符”,其实,当我们把学生写好的片段放置在一篇重点不突出、描写不具体的写作中,通过置换,形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让学生简洁的总结写事的方法,实现习作策略的建构,不是就与“学会记事”的主题相吻合了吗?
以上是我的粗浅想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