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终于迎来了隋唐时代的统一,这时儒家思想的活力,早已丧失。儒家经典需要有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一代代的儒家学者开始了“创新”儒家的研究历程。
首先是韩愈和李翱重新解释《大学》《中庸》,提出“道统说”。开启融合道家、佛家思想、建立新的思想体系的研究历程。
融合儒、道、释建立新的体系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三者是不同的体系,很多方面是有矛盾的。韩李之后,新儒家的研究很长时间是零散的一些理论的提出,只到宋朝的建立,为新儒家的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朝代,学术研究空前发达。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研究并发挥《易传》中的观念,设计自己的太极图。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个观念成为朱熹宇宙论的基本提纲。
周敦颐著《通书》,文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提出精神修养的新方法即:自然而生,自然而行。这套学说直接启发了后来二程与王阳明的思维。
邵雍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发明的六十四卦图演绎出他的哲学系统,表达他的宇宙发生论。他认为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动、静”又生成“阴、阳、刚、柔”四象,再生成“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少刚、少柔、太刚、太柔”八卦。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邵雍用六十四卦演绎宇宙规律,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张载则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发生论。认为“气聚、所散”推动了万物的生成,宇宙的变化。“气”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禅宗”观念的发展。
周敦颐的学生,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开创了新儒家的两个学派。由弟弟程颐开创、朱熹完善的理学派。由哥哥程颢开创,陆九渊发展,王阳明完善的心学派。两个学派争论的主题与西方哲学柏拉图式的实在论和康德式的观念论不谋而合,也为后来中西方哲学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程颢认为“万物皆为一体”是“仁”的主要特征。人必须首先觉解他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道理。程颐受名家的启示,从《易传》中发展出他们的“理”的观念。认为万物皆有他的“理”,无论人认知还是不认知,万物的“理”都存在,“理”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同时程颐的提出新的精神修养方法:“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把修养需要“努力”提到重要的位置,这就跟禅宗的修行区分开来了。
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心”是具体的,心能活动,如思想和感觉。而“性”是抽象的,“性即理也”。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则认为:“心即理”。“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理学认为:天理是存在的,应以天理治人欲。心学则认为:“天理即是人欲,以致良知化人欲”以致良知光复内心的光明。所以有的人也简单的认为理学即为唯物主义哲学,心学即为唯心主义哲学。
以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儒家,在很大程度上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所以新儒家比道家更道家,比佛家更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