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无意间捡到的一个贝壳让我欣喜和满足。而人类智慧的宝库正如那浩瀚的海洋。
重温《心理学》
大学时代,就已经和《心理学》相识,只是觉得书中的那些图片很有趣,不同的人竟然看到不同的东西,而对书中的语句却只感觉到十分拗口,生涩难懂。尽管如此,无奈它是一门必修课,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一整本书,勉强通过了考试。大学毕业后,这本《心理学》就一直装在箱中,堆在墙角,依靠曾经迫于考试压力才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点点感情,才免于被卖废纸的命运。
终于,时间沉寂了喧嚣浮华,冷静了名来利往,分清了是非曲直,证明了知识智慧。那一层厚厚的尘土没能盖住智慧的光芒,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东风,我得以再次翻看这尘封已久的文字时,虽然近十年未曾谋面,它却能想我之所想,言我之所需,顿时如获珍宝,细细研读。
惯性和经验主义
转眼间,走上讲台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已经是第五届学生的班主任了。对这份令人抓狂的工作多少有了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解决很多问题也逐渐形成了“套路”,积累了经验,似乎也么有什么事情应付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表现好了表扬加分,表现查了谈话批评,违反纪律听课写检查,请家长,上课听不懂的地方反复讲等等,总之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咱也可以并且应该这么干,不这么干就是“没经验,不成熟”。就这样,我们凭着激情一路杀将过来,却发现自己也有累的一天,问题总也解决不完的,激情也是会消退的。当我们只剩下经验的时候,我们只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活动、检查、资料中去,再也体会不到突发奇想的激情,体会不到教育的乐趣和成就感,那将是一个即可怕又悲哀的结局。所以,这看似水到渠成的过程,实则隐藏着很大问题。积累经验的同时,职业惯性也在增加,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低水平的循环过程中。
教育需要有理有据
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热情有余而智慧不足。且举三例:
例一,学生一有好的表现,或考得不错,我们就不断的奖励,我们以为这样不断的奖励就能使其优秀品质得以强化,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可是事实上我们却经常发现发现,加分减分正在渐渐失去作用,家长会上一次次隆重的奖励似乎也是达到了拍下几幅照片的目的。其实,斯金纳早已经将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类: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2.定比间隔强化。正确的反应不是每次出现都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的频率,但也容易因不予强化而消退;3.定时建个强化;(具体内容请参看心理学书籍)4,不定比建个强化;5 不定时间隔强化。所以,对学生的奖励问题,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就会因强化过多而失去效力,相反,偶尔对他们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比,不定时间隔强化最有效。
例二,我们总埋怨学生记不住东西,却缺乏对他们具体的记忆方法的指导。其实《心理学》就有现成的合理组织复习的方法。1.艾兵豪斯遗忘规律早就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识记后应该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越要间时复习。2.复习中尝试回忆。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回忆。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4.复习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在教学中药正确引导学生复习。例如:学生在背古诗文时,让学生看几遍以后就试着背,比用全部时间来回地读记忆效果好得多等。
例三,上课或考试时,总有学生举手要上厕所,到底该不该让他去呢?不让他去吧!人有三急,这是正当的生理需要;让他去吧,马上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场面就会混乱,失去严肃性,相信很多老师都因此而困扰过。我的做法是:平时考试时当学生举手提出上厕所时,我会伸出五个指头说:“再等五分钟!”这样至少三个好处:1.即便再急需上厕所,再坚持五分钟是没有问题的。2.如果他真的很需要上厕所,那么五分钟刚到他就会马上再次举手,这时,你尽管放心让他去好了;更多的那些并不想真的上厕所,而只是想借故出去转一圈的学生来说,五分钟以后早就忘了这回事。3. 试想,若换做我们真的需要上厕所却遭到拒绝回事什么心情?在不了解学生的这是需要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拒绝,这样既不会破坏信任,也不会在情感上对立起来。4.五分钟的缓冲足以让你控制局面的同时兼顾学生正当的生理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之后是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需要有理有据,如果学生只是服从了,但不服气,那是管理,不是教育。而不少时候,我们一边让学生憋着尿,一边还想让他考100分,真的是既不科学又不人道。
没有知识的热情是无光的火焰
教育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我们费尽心机想出来的好主意,好方法,往往却发现早在几十年前,甚至百年以前就已经被深入研究讨论形成体系。读完这本《心理学》,我忽然意识到,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无意间捡到的一个贝壳让我欣喜和满足,而人类智慧的宝库正如那浩瀚的海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参考资料:
《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