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人,没有人的陪伴,也没有人的打扰。就这样,自己深陷“自己很不受欢迎”的漩涡里,无法自拔,全面否定自己,全面想推进与别人的关系,全面陷入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或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寻找答案,于是就把手伸向了类似心理学的书籍,读过《幸福的方法》,读过《生命的意义》,《被讨厌的勇气》,《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人生的智慧》,《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以及《当你学会独处》等等。从这些书籍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不爱自己造成的后果,把情感寄托在外围,一旦失去外围的东西,精神的力量无处释放,内心空虚,脑袋空空,进而造就无聊烦躁的生活怪圈之中。
判定自己是孤独,无聊还是寂寞,首先我想是否也应该给这些词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对它们深刻认识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周国平老师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对孤独,寂寞和无聊是这样说的: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而不可得;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很明显,那时的我是处在无聊和寂寞的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开始寻找答案。很庆幸,那个时候的我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开始了心灵之旅。在所阅读的书籍中,无不反映问题的实质:丧失自我,活在别人的眼里,活在外围的世界里。一旦独处,这样的感觉只会更加严重,无法缓解。
回想自己的前半生,确实是有这种情况,自己每做一件事都会想着外界对我的评价和眼光,所做的事情都是期望能够让别人高兴。看到别人的愤怒,自己就会陷入自责和害怕中,很不自在。自己有时在想我所穿的衣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服务别人的,所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很重要的,别人一旦认可我,就会喜欢我。然而,通过读书我才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和无知,甚至可笑。不管别人怎么看,生活是自己的,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看法,每个人看法都不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会得到其他人全部的认可和支持,索性不如去做自己,让自己舒服,让自己与自己相处,在独处时也就不会觉得无聊无助了。
1、独处时,要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是不会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批评,更多的关注点在自身上,与自己和谐,接纳自己,丰富自己。一个人越爱自己,越会觉得生活简单,越会觉得快乐,越会变得潇洒自在,与自己越能和谐相处,进而与他人和谐相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的话,谈何体会到爱,谈何拥有爱,更别说去爱别人了。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爱了,其实可能你爱的是你爱别人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去爱。
2、独处时,要学会识别情绪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在自然的情况下会主导行为,除非你能够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控制情绪,情绪识别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控制情绪的前提。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会采用什么方式化解它取决于你对它的认识,是否有必要去发泄,压抑,或者隐藏。所以,独处时,要学会识别情绪。
3、独处时,要找些闲事做,千万不能没事做
独处的时候,如何才能安静的挨过时间,如何又能享受这闲暇时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种方式去化解你的无聊,消磨你的时间,如微信公众号,抖音,购物等,但一旦关闭这些通道,内心是否又会空虚一番了呢,内心是否又会陷入无聊的时间呢。所以,我们要找些闲事去做,而不是无事可做。闲事与无事是不一样的,闲事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发呆,可以是看书,也可以是与智者对话,看有营养的电视,事情过后,内心得到满足,平静而又舒适,而无事就是寻找不是自己内心需要的事情来消磨时间,事情过后就会再次陷入困境,循环往复。所以,人在独处时务必要找一些闲事做做,最起码是自己肯定的事,人生命之所长,不可能每一件事都会是伟大而又刺激的,人生99%的时间都是平淡的,只有1%的时间是自己寻找的具有突破性的事情,所以,闲事或许是你我不可或缺的平淡的生活,也是充实内心的力量,更是独处时间里最不容易被别人破坏的时光,要珍惜。
在周国平的《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作者也是从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阐述独处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减少,很多都是无言的文字之间的交流,这个时候,学会独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可以不让你虚度此生,更可以让你知道在你身边什么是最重要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