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建设性批判及其生产逻辑
知否
批判思维是科学的灵魂,追求知识,揭示真理,这是知识生命力的源泉所在。知识本身是人类对生命世界建构起的思维及其认知体系。知识框架及其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时期,知识生产按照既有的理论范式加强和固化着知识的内在结构,其逻辑体系趋于抽象理论证成及其思维结构的缜密推导。用一套超验的自洽的逻辑证成来安排知识的排兵布阵,形成人类知识史上学科门类及其学说的相互论争。这实际上就是知识批判的结果,在认识论上促成知识共同体及其相应的学科门派。虽然各门派观点、学说基本达成了一致,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理论之辩,价值之辩和意义之辩都成为知识进步的内生动力。知识自觉建构起一套自我批判的学说体系,乃至最后创生出新的理论体系,逐渐从旧的知识结构中摆脱出来,适应学说及其实践发展的要求。但知识的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解构和自我重构都需要时代问题倒逼才可能发生彻底的文化革命,为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提供强大的思想启蒙。一旦知识体系和内部结构趋于完善和成熟,知识所形成的固化认识在一段时期内就很难打破,即便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旧有的知识框架仍然起着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作用。主流的知识共同体也在阻碍着新知识的创生和建构。要形成对主流认知的批判,就需要新的知识创新和认知框架来解构原有文化秩序,重建人们对新社会的文化认知,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来破解旧秩序的社会难题,形成一套适应新社会的知识体系达成人类知识的重建。
因此,知识的反思和批判是知识生产规律的内在体现,它需要遵循知识形成的逻辑,需要以开放的知识心态来看待知识体系的变迁。尤其在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知识本身要承担起思想启蒙的大任,以建设性批判的理论精神来反思、解构和重建知识体系,推动知识进化和知识变革,引领时代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新建或重建。建设性批判是相对于破坏性批判而言,它更强调建设的作用,要尽可能地不对原有秩序造成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性的、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再建方案,从而让社会从一种旧秩序向新秩序和平过渡,不引发整体性、系统性的破坏和无所适从。当今社会,提出知识批判的居多,但缺乏建设性的知识重建,一味的批判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的无所适从。我们推倒一个旧秩序的同时,需要肩负起建设新秩序的使命,那种颠覆式的破坏性重建其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最不可取的一种知识方案。一种成熟、理性、科学的知识体系,它本身要服务服从于社会实践的要求,要为社会变革提供理性指引、价值塑造和科学方案的作用。建设性批判就是一种知识民主的体现,以积极、自觉的知识生产逻辑,来涵养社会思潮、文化启蒙和价值发现,重新发现社会发展的第二曲线,让社会在新的知识体系下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建设性批判的过程,就是知识反思和知识重建的过程,它不是推倒和破坏原有知识体系,而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一种系统性反思,指出原有知识体系的漏洞、不足及其存在的重大问题,以新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来解释社会新现象和新变革,同时构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从而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
可见,建设性批判本身内涵着知识反思和知识重建的使命,能够以知识创新和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来构建新秩序、新框架和新模式,推动人类文明的更替,实现人类对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整体超越。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品质,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