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又称踏青节等,是24节气之一,是中国流传千年包含自然节气的传统节日,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季礼俗,在历史发展中又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清明节地位的上升,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一个以祭拜、扫墓为主的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祭奠逝去的先人,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在每个人的心里,它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今年清明时节,春和景明,乍暖还寒,如往年一样,总有一场春雨如约而至,一声声春雷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不时敲打着心底,让我不由自主的把思念托起,想起几年前父亲的祭日,我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简单的仪式,顺利地完成了安葬,许多亲戚和朋友通过电话或其他形式表达了哀思。父亲一生勤劳,不懈追求,对生活充满向往,对家人万般操心,活的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但好多心愿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到现在遗憾无法释怀,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平凡人又怎能躲过宿命呢,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咏颂清明,追思先人,此时我的思绪如同远方的云彩,缥缈而又真实,时光带走的不仅是父亲,还有母亲、大舅、外婆、爷爷、奶奶等,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一个个亲人的失去像过眼烟云,散了,走远了,但又恍如昨日......。这个清明很难忘,外面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但我们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70多岁的叔叔专程从外地赶来祭拜爷爷奶奶和父母,在墓碑前,叔叔向我们讲述祖先的家族故事,讲述他们小时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讲爷爷奶奶的勤劳隐忍,讲父亲的博大胸怀,母亲的勤俭持家,同样我们姊妹也互相回味着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母亲去世已十年有余,当时有父亲在,我们姊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照顾父亲上,他也慢慢地从母亲离世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就是这场无情的疫情,像抽丝一样慢慢地夺去了父亲的健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的频率日益增多,为了给我们减轻负担,他执意要去养老院,说那里有他的同学和许多老年人的陪伴,开始我们全家都反对,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再实地考察养老院的环境,配套实施,服务水平,伙食标准都基本满意,最主要的是养老院里有县级医院的分院,半医养结合,在他的坚持下,我们同意了,父亲是文化人,有着一定的思想觉悟,从来不给养老院添麻烦,就这样,我们经常去看望他或者电话联络,他不仅生活有规律,也更有安全感,在那里,他度过了愉快的一年多时光,但后来回家时意外还是发生了,他起夜时不小心滑倒了,导致他本来就行动不便的腿脚更加严重了,以前基本能自理,但现在连大小便都要人帮忙,这对一生爱干净的父亲是致命的打击,养老院护工的不耐烦让父亲不仅失去了尊严,情绪的波动对他的身体也是雪上加霜,随着父亲身体的变化起伏,我的心情也大起大落,每天都在痛苦和不安中煎熬…。几天后,父亲病情突发直接住进了ICU,无情的铁门让父亲和我们生生分开,我们不能亲自照顾,再焦急也无能为力,我每天都在祈祷奇迹的发生,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相信乐观的父亲已经走了,他带着对我们的依依不舍,带着对生命的无比眷恋,带着这个世界的许多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走让我们悲痛万分,如果说10年前母亲的走对我们是个打击,但最起码我们还有家还有根,还有可以依靠的父亲,现在一切归于尘土,今生和父母的缘分已散落,我们姊妹几个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在风中瑟瑟发抖。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久久无法释怀…往年父亲健在时,无论他在家,在养老院,父亲在哪家就在哪,这是我们的大本营,联络站,几辈人的欢乐聚集地,现在人去楼未空,下辈继续守着他的家业,但感觉根没有了,心里空了,叔叔依旧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但眼神里有一丝拘谨和怅然…
人生短暂,生与死的距离并不遥远,活着的人应该学会放下,勇敢接纳失去,然后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迎接未知和充满希望的明天。岁月如歌,逝者如斯,现在疫情过后我们还能享受一分自由和安宁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愿大家珍爱生命,活在当下,把握今天,从容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多一分精彩,少一分遗憾!
斜日小楼新燕子,清明时节好思量
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