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从初中开始,我就生活在自己的脑海里了,但是我的脑海却非常贫瘠。除了学校的书本,几乎没有任何知识来源;吃饱穿暖,没有任何情感慰藉。我把自己困在了一片空白的脑海里,思维和情感的双重空白。我的头脑无法停止运转,也无法进行任何有效思考。到了高中,考试的语文作文通常是写不出来,数学从来没有流畅起来过,物理能够吃力地运转,化学多亏有位好老师,英语硬着头皮磨练语感,生物还好比较简单。
【贫瘠】我生活在自己的脑袋里面,在贫瘠的脑海里挣扎。输入非常有限。初中的时候,从隔壁姐姐家借了《还珠格格3》,看的时候停不下来,看完之后恍恍惚惚,从此再也不看此类小说。后来看了《平凡的世界》,当时的感受忘记了,现在很是不喜欢这本书。再后来很多同学看武侠小说,我只是听说,金庸的书也拿来翻过,却怎么也翻不动。
【正反馈】高中期间看了同学买的《青年文摘》、《读者》、张爱玲、余秋雨,印象最深的是一本鲁迅全集、一本王小波的杂文。鲁迅全集是同学的,没有封面,写上了同学的名字,放在我这里很久。王小波杂文很让人震撼,是同学租借的。有一次考试,阅读理解文章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考试结束之后,按耐不住,去找语文老师请教,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作为普通班的班主任,他说这篇文章超纲,太难了,原本不准备讲的,既然我来问了,他就好好备个课,专门讲一节。他讲的内容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现在想想,应该感谢这位老师,没有打击我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我是很少对人提交要求的,这个要求的到了正式的反馈,对于我的影响应该也是不可磨灭的。我之前总是看到自己的匮乏,而这件事是我需要感恩的。
【自我限制】高中学校外面是有书店的,但在印象中我却几乎没有光顾过,看的书都是借来的。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生活费有限。但相比较来说,我应该是可以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书租书的,可是我好像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父母并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自我限制不知从何而来,可能是家庭长期以来的观念,除了学校要求购买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的都是不应该花钱去买的。作为一个听话的乖乖女,把钱花在了吃饭以外的地方,是无法向父母交代的。吃饭就是指一日三餐,后来加上牛奶,不含零食与奶茶,那时候根本没有吃水果的概念。
【社交障碍】另一方面,我必须承认我很长一段时期都有社交方面的障碍,从很小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的和亲戚们打招呼,这时候就会被家里人说是聋哑人,不是嘲讽也没有打骂,但就是让小孩子更加不自在了。直到高中毕业,在大街上遇到最亲近的亲戚,我也不敢上前打招呼的。高三的暑假在超市买小摆件的过程中才学会直视他人的眼睛。近两年,经过自我的分析才拜托恐惧,能够保持正常的社交礼仪。
【记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积极主动的社交遭受挫败的事件,但我不能确认这件事情是否发生过。大概幼儿园以前吧,外婆的家在大山里,当时山里居住的人还很多,小舅还没结婚,大舅小舅和外婆住在一起,小姨出嫁到山的另一边。不知是过什么节,山顶上的学校有演出,我和表姐妹一起去凑热闹。大家都是小不点儿,好像没怎么看到舞台,不过也就是凑个热闹,舞台什么的不重要。在回外婆家的路上,看到小姨走在我们前面,与人兴高采烈地聊天。我兴致勃勃地叫了一声,却没有收到回应,心情瞬时低落下来。恍恍惚惚,像是梦中的场景,却是我记忆中唯一一次积极主动地在公众场合呼唤他人。小姨是很好的,风风火火,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在小姨家玩,她如果听到了肯定回高兴地回应的。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却没有收到。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
【忽视】前段时间却听到了更加恐怖的事情,我妈说我哥家的孩子不好好睡觉,当我妈一人在家照看的时候,会把她放在床上让她自己哭会儿,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我看到非常的恐惧。我没有勇气追问,我小时候是不是也是被这样对待。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我妈最近听从了不良育儿专家的建议。但是,我打心底认为,我妈是会这样对待我的,否者我也不会是现在的这种状态。她自己的能量是不足的,不足以应付一个小婴儿,无论是年轻的时候,还是现在。
【羞耻感】说了这么多,社交障碍与不买书有什么关系?社交障碍导致我不敢和书店老板交涉,也就没有办法买书。现在想想,大学第一次买书也是在光谷书店,地下一层,我逛了很久,最后买了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能有这个开端是因为这个大书店像超市一样,收银员是不关心你买什么的。我一直没有在小书店里买过书,逛了很多次二手书店也从来没有买过,心里始终害怕书店老板窥探出什么。好在后来网购崛起,当当、亚马逊,爱买什么买什么,除了室友没人知道我在看什么。这中羞耻感不知从何而来,一直伴随着我。从小学的看图说话开始,我的作文就不能让任何人看见,当然除了语文老师以外。我珍视自己的想法,因害怕被人嘲讽,而不愿意被任何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