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了作者的写作习惯后(即往往标题、目录、篇头、篇末中蕴藏很多信息,见此篇中“快速阅读其实可行”一节),我对每一章的开篇就非常留意,没想到第七章的第一页居然也能看出很多名堂来。
明明在讲组织架构为什么又提到了整体性?
本来我觉得很正常,作者接连讲到骨架、X光和架构,结合标题来看,本章无疑在讲一本书的架构嘛!
结果耳机里传来了老大的疑问,老大说,为什么这里提到了整体性和组织架构?本章一开始就在讲构架,那又为什么在这里提整体性呢?
原文是: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
真是可怕的洞察力。我还觉得此句甚好,划了一道横线呢,这难道不是自然的事,居然是值得琢磨的事?
这个问题被提出之后,我的大脑再也无法忽视它,也没法再看下去,傻傻地盯着“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几个字出神。在此期间,大脑一连串地浮现出好几个问题:所以,什么是整体性?什么是组织架构?它们到底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还好我的大脑有自问自答的习惯,尽管它只回答了一部分:
- 1、整体性与组织架构是密不可分的
- 2、组织架构是构成整体性的重要组成和重要支撑
- 3、整体性本身也包含了组织架构的完整性
- 4、局部的功能性functioning及彼此间的协作性cooperating才能构成整体
和这些答案一起浮现出来的是一副骷髅(至于这里为什么有英文,这也是我大脑的习惯,它习惯使用图像和多语言来辅助理解),我仿佛看到骷髅在附加了器官血肉神经皮肤后组成了一个人(2),当这些细胞肌体器官分别恢复了功能后,在神经电流的一顿激活下(4),这个人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成了一个活的人。可他转过身子,我心一惊,那依然是一副骷髅(3)。我突然意识到:
整体性的背面是组织架构,没有组织架构的完整,也不可能有整体的完整性。整体性是表面的,组织架构是潜在的。
这启发了我,我们看到的内容,是作者喋喋不休的、苦口婆心的、像讲课一样反复地在讲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重大逻辑在支持?我们是否只看到了硬币的一个面?
为什么要讲阅读和写作的互惠技巧?
有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这本书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而烂书就是如此。
作者为什么要教给我们什么是好书?烂书?再延伸一下,这一段本来结构逻辑很清晰,讲完两大原则,再具体分析(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最后讲第四个原则(发现作者的意图),为什么当中横插了一节“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进来?
所以这个底层逻辑就是,看事物不能只看表层,也要看到反面的、背后的真正逻辑,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反面就是如何写作一本书。
作者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一个精通写作技巧的作家,他站在一个写作者的视角,为没有写过书的普通公众,还原了写作者所需要掌握的写作规则,他企图告诉读者,你想知道怎么读?没问题,先来聊聊书是怎么写的吧,阅读规则跟写作规则有共通性。为什么要把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说呢,因为:
- 一般来说,知道怎么造,就知道怎么拆
- 能够写书的人,一般阅读技巧也不差,我就是在阅读-写作-阅读-写作反复的渗透、补充、互惠中总结出来这样一套规律的
- 当然,要知道怎么造,不一定需要知道怎么拆
- 不会写书的人,照样能够学会阅读,所以本书就是为了把规则提炼出来教给你
- 不过,也有些人知道怎么造,而不一定知道怎么拆
- 万事都有outlier,不排除有人写作强但阅读差的,比如会写小说的,不一定懂得看科研论文,对于这类人,就需要我这样精通各类型文章阅读写作技巧的学者的帮助
- 需求导向
- 原以为阅读写作技巧是作家、学者必须掌握的技能,没想到,教育水平提升后,普通民众对此也有很高的需求,而学校教育越来越跟不上如今知识成果的涌现速度了,再不进行国民教育就迟了,国民的理解力迟早会被被动接受的电视节目夺走,我得好好跟他们讲一讲,什么是一本好书,以及如何阅读一本好书
这是我对作者心声的解读,我想,也就是他写本文的初衷。
带着这样一个写作者视角,时刻记着要看硬币的两面,再去通览全书,就会恍然大悟,作者其实一再地在提示读者,写作者是怎么想的,不要只从阅读者视角思考问题。
回到第一个问题
所以为什么又要讲整体性又要讲组织架构?因为整体性和组织架构是构成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也是读懂一本书的线索,只要我们了解了写作规则,按图索骥也能推导出阅读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四个规则同属第一阶段,但规则二、三、四却与规则一分开,并入一个章,因为它们讲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构成一篇完整文章的要素:
- 第一,它必须是结构完整的,有始有终的,它必须有一个主干,也就是构成文章的脉络,这个主干必须是清晰的连贯的完整的,虽然它可以是隐藏的(如《红楼梦》草灰蛇线伏线千里的写法)。没有主干即使有骨架也是松散的,相反,如果有多条主干却缺乏联系,文章也是松散的,主干不连续不完整,文章也不可能连贯完整。除去主干外,一些功能组件也必不可少,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开篇结尾起承转合。
- 第二,好的文章一般都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组成文章的各个部件各司其职,又彼此关联,对文章主干、脉络的走向起到支撑作用。即使是倒叙插叙之类的手法打乱了整体脉络的走向,文章也必须是有层次、层次间有联系的。
- 第三,文章只是一个载体,剥开层层表面见血见肉见骨还不够,这背后是作者的意图,文章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透视到骨架还不够,要穿过文字透视到作者心里。
- 符合以上三点,才能说具有整体性,才能说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当然除了整体构成、结构逻辑,好的文章在立意、表达/形式、功效等方面还有很多别的标准。
写作与阅读互惠的局限性
从怎么写来理解怎么读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前四个规则只是阅读的第一阶段,从了解、理解、判断三个递进层次来看,第一阶段只能做到了解,虽然这种了解比检视阅读更为深入了,仍是较浅层次的,仍然有其局限性,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只是帮助你掌握一本书重要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你可以脱离书本还原出这本书,但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更不能替代判断。
阅读和写作的差异也在这里,虽然阅读与写作技巧可以互惠,但阅读者与写作者毕竟不同,代入是有限的,还需要跨越理解的鸿沟(第二阶段),以及保持独立判断力(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