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农夫去旅行》([德]克里斯迪安·提尔曼/文 [德]丹尼尔·纳波/图 王星/译)
故事:农夫贝克的女工托尼不顾贝克的强烈反对,去海边度假了。贝克也一瞬间决定去度假,他带上了自己农场里的奶牛“施密特”和她的儿子小施密特,两只喜欢吵架的公鸡,一群母鸡,一只山羊,一只绵羊,一头猪,一只狗,一匹马,浩浩荡荡出发了。
在边境检查站,贝克为动物们的身份证明大费了一番周章,才通过了大檐帽检察官的检查。
在海边,贝克享受了一会儿大海的美丽,想在海边搭帐篷,被沙滩管理员制止了,他们被赶去了帐篷区。
在帐篷区,因为不能带动物进去,贝克垂头丧气转战旅馆。
在旅馆,动物倒是能登记,可是房间在五楼,动物们死活不上去。
一番折腾,天已经黑了,沮丧的贝克决定开着拖拉机带着动物们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贝克发现了一个休假农庄,终于安顿好了一大家子。
第二天清晨,当贝克坐在柔软的躺椅上享受他的假期时,一阵清风拂过,他闻到了自己农庄的味道,抬眼看去,他看到了和自己的农庄一模一样的生活场景。贝克不禁感叹:“唉!度假!度假!一个农场的农民度个什么假哟!”
这个绘本文字比较多,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
而这个绘本最值得探究的就是——
贝克为什么决定去度假?为什么度假还要把所有的动物都带上?
这是正文的第一页,内容是:
“什么?去海边度假?绝对不行!!”农夫贝克大声嚷嚷道,“一个农民有必要去度假吗?一个来帮忙的女工,也不应该有假期嘛!”
从第一页的图画和文字中可以知道,贝克是一个生活在山里的农民(背景是山),嗓门很大(图画的视角是从坡底延伸,贝克是坡上马车里的一个小点。文字以贝克的话开头,文图结合,产生一种远距离听到洪钟大吼的震撼感。)。贝克的生活除了劳作就是劳作,他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从贝克的话中可以推测出),所以,当他的女工托尼提出去休假的时候,贝克先是强烈反对(两个惊叹号),接着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农民没必要休假,来帮农民忙的女工也一样。
为此,女工托尼和别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贝克的理由是托尼走了,种种农活儿都没人做,托尼的理由是人总得要休假,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托尼骑上一辆火红的小摩托车去休假了。她走得那么急,车后座上那个绿色的小小行李袋已经跳离了座位,最后估计被托尼甩在了身后的尘埃中。由此可以看出,托尼的休假,是轻装上阵,是不顾一切往前寻找轻松和快乐。
但故事在托尼走后出现了转折:
“等着瞧吧!”
贝克心想:托尼能做的,难道我就不能做吗?如果托尼能去度假,那我也能!
强烈反对农民休假的贝克就这样决定自己也要去休假了。这个转折如此迅速,转折的弯度如此之大,真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但是正是这里,值得细细揣摩。贝克为什么要去度假?不是因为像托尼那样想去休假,而是因为托尼去休假了。区区一个女工,居然跑去休假,这激发了托尼心中的不服气:托尼能去,我为啥不能?这说明,贝克这个人,攀比心、好胜心都异常强烈,他的做事动机,不是出于喜爱,而是出于一种“别人有了我也要有”的心态,特别是当他认为这个“别人”各方面都不如他的时候。
那贝克的休假会像托尼一样潇洒地“不带走一片云彩”吗?
当然不是。
农场里的动物们成了贝克休假的最大拖后腿者。他要怎么处理这些动物呢?托尼最后决定把所有的动物都带上。但是,他带上这些动物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爱这些动物,视它们为家人吗?(虽然托尼把动物们和他说成是一大家子。)
不是!
要丢下动物们去休假,办法很多。找人来帮忙照顾,或者卖掉,都行。但是贝克首先想到的是把他们全部杀掉。如果说鸡、猪、羊杀掉还可以说过去,但是产奶的牛,充当劳力的马也杀掉,这也未免太冷酷残忍。
而最终促使贝克决定带上这些动物一起去休假的重要原因,是他觉得带上这么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穿过村庄,邻居们会非常羡慕他——还是想从别人那里寻找存在感,证明自己比别人过得好。
这也可以看出他前面的犹豫:“如果它们全进了屠宰场,这个农场会变成什么样子啊?”并不是说没有了动物,这个农场会变得孤单寂寞,而是他的农场会因此没有了富庶的象征。
于是,贝克开着拖拉机,带着一大群动物上了路。他的休假,也因此变成了麻烦之旅,因为带着这么多动物,不能住到帐篷区,不能住旅馆。到最后,托尼终于找到了一处休假农庄安顿下来。
第二天清早,当贝克看到自己的度假营地不过是另一座靠海的农庄时,不禁自言自语:“唉!度假!度假!一个农场的农民度个什么假哟!”
贝克的度假,始终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袱,这个包袱表面看是麻烦的动物们,但究其本质,是贝克那爆棚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以及虚弱的自我存在感。这个包袱让他始终无法享受假期的悠闲。最后那句感慨,不似一开始那般理直气壮,或许经此一役,大海和清风会让他有另一番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