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破极】第245篇:功利读书的三个阶段!

为什么读书要功利?

我的微信中有俩位爱看书的好友,一位的微信读书时间6000多小时,另一位阅读时长3000多小时,但根据我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他俩有个很大的差别,一个爱看书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什么功利性,所以也没有通过读书赚到钱。

另一位专注于个人成长领域,极其自律几年时间,阅读了几百本书,通过阅读拥有了几万关注,通过创办读书社群赚了几十万,他的网名叫:逆商熷者,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读书需要功利,你能有多大的功利心,就能有多快的成长速度,尤其对于读书比较佛系的朋友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漫无目的读书,读了就忘,是收获最少的一种,这种不在功利读书范围,我过年回家翻了之前读完放在家里的书,要不是上面有笔记,都不记得自己有没的看过,怪不得说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一生,原来是因为当时读书的目的性还不够强,功利心读书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认知目的、认知资源、认知问题。

第一个层次:认知目的

读书是为了提升认知,那提升认知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背后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越精确,读书的针对性就越强,就越能解决相应的问题,认知目的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刷视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能给我带来什么,有什么价值?一开始并不一定能找到很明确的答案,但这个思考就是在纠正行为,不断调整学习目的,就能学到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目的一开始不明确是正常的,当读的书多了,不断去思考这个问题时,目的就会慢慢浮现,这需要一个过程,最少我自己是这样过来的,我一开始只是被励志书激发了读书兴趣,然后也只是有意识到需要多读书,这时动力不大,一年能看几本书。

从按兴趣阅读,到带着问题阅读需要一些时间,不断去思考是功利读书最重要的一件事,读书是很费时间、耗精力、伤视力的,如果漫无目的,记不住东西,收益可能会小于成本,如果读书是这种状态,那读书不只无用,还有害,但目的明确,读书带来的价值高于这些成本,那读书才是有益的,所以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为什么而读,才能慢慢找到那个确定的目标。

第二个层次:认知资源

现在学习的资源非常丰富,学习同样的一样东西,需要分辨好坏,音频、视频、文字哪一类资源自己学习能吸收更多,怎样根据自身的时间和习惯结合起来,需要自己从实践中去探索。

比如:我个人会通过关键词检索、分类、排行榜、点评、书单、听书、检视阅读、文字书稿、作者推荐等方式来筛选书,但最有效阅读方式是看电子书。

书是我能看懂且愿意看的重要资源,真正的知识源头在论文、学术性研究文献中,书是把这些研究成果结合案例和作者的理解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产物,可以说是二手资源了,而别人拍的视频或文章可能已经是三四手资源了,认知到知识的来源,加以筛选,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刻意练习》中的一万小时理论,并不是一个万能的科学理论,只是个二手信息,一手信息是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

作者把它说成理论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这种思想,让书卖得更好,有人把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分开来谈,强调一万小时就能成为高手,就三四手信息,已经完全失真了,比如:《异类》。

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道德经也就五千言,但看注解书就多了去了,这也说明了认知资源的重要性,大概推论:成体系的一手信息是论文,二手信息是书本,三手信息是官方媒体,四手信息知识博主,五六手信息是自媒体个人。

高水平的学习者看论文,其次是看书,当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信息源,要确保能看懂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接近信息源头,看不懂源头就只能看书,多看解释和案例来理解了。

找到适合的好资源后,就锁定这个信息源,比如看到一个好书,那就锁定这个作者,看他还有哪些书,去把他的书都看了,文章和演讲都看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知识体系,看到其它适合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尤其是碎片化时间的学习,让用碎片时间去拼出一个完整的知识,而不是随机学习拥有了无数个碎片,最后也拼不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个层次:认知问题

每个人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这三类:个人成长问题、感情关系问题、财富水平问题,个人成长最大的问题是思维认知问题,感情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问题,财富水平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力和能力变现问题。

从这三个问题中找到20%的关键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去从书本中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在增加对问题的认知。

比如:我在这三类问题中提出我最想解决的9个问题,个人成长问题分别是:

我要如何提高认知水平?

我要如何实践学习到的知识?

我要优化这两件事?

我能给出的答案是持续阅读与写作、坚持行动打卡、多与高手交流,那要如何做到这三件事?就是现在就行动,不会的就提出问题找答案,比如我无法每天阅读,那就提出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去找到这个答案。

然后坚持每天打卡,如果不会打卡,那就提出如何打卡的问题,去找到答案,然后行动,说白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思考问题——找到答案——开始行动。

情感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

我要如何找到对象?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

如何培养子女?

第一个问题靠吸引,第二个问题靠沟通,第三个问题靠教育,这个方面我之前有写过一些文章,子女方面是知识盲区,在此就不展开了。

财富水平的三个关健问题:

我要如何才能在不出售时间的情况下赚到钱?

我要学习什么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我要如何积累自己的财富?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一份时间可以出售无数次,得到被动收入,第二个问题是提升时间出售的价值,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理财。

我这些提问就是我的认知,我提出的问题,不会超出我的认知,但是去找这些答案,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就会发现这些答案有很多是自己的知识盲区,会有超出我认知之外的答案,能促使自己进步。

然后我就能提出更好的问题,人生能回答好这几个关键问题,并把它做好了,生活质量就能得到提升,人生自然不会过得太差,只不过说到容易做到难,但想到是做到的前提。

当我们忙着去找这些答案的时候,还会觉得看本小说或者看本其它书比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吗?这就是功利读书与佛系读书的区别。

这些提问可以再深入,之前有聊过三个提问思考的方法:【成长破极】第39篇:个人成长精进的学习闭环!可以参考!

除了这三个阅读阶段,还有学习力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能学会别人教的知识,能自学书本的知识,能学会无人教的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