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去帮我把柜子里那个格子衬衫洗了!”
“要洗你自己不会洗啊”
“没见过你这样不讲道理的”
……
于是,本来一件很小的事,闹起的矛盾让夫妻之间都不愉快,夫妻之间吵架无论哪一方吵赢了,输掉的都是双方的感情和信任。相处中吵架不可避免,但是父母吵架甚至恶言相对,去攻击对方的人品,对方的亲人,“你们家真的每一个好人!”“没见过你这么无理取闹的”“我当初真的是瞎了才会嫁给你”……这些话听起来似乎都很熟悉,夫妻之间习以为常的争吵,但是这种恶言相对的氛围一旦形成,不仅会消磨夫妻之间相互的耐性,还会让孩子记在心里,孩子潜移默化把这种不耐烦和暴躁撒给别人,当妈妈开始发现,孩子这么小都会闹脾气,骂起你是“坏妈妈”,还会以“喂,….”指使你的时候,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好好说话,以温柔的方式表达你的需求和感受,你的温和让这个家庭格外温暖融洽。
试着在回到开头那里,如果父亲好好跟母亲说话,而不是以“喂”称呼,母亲也收敛自己的 不耐烦,那这场争吵是不是可以避免呢?“老婆,你去帮我把柜子里的衣服洗了好吗?明天要出差,我现在忙,辛苦你了!”____“好的,为了这个家你也辛苦了”……好好说话换来的和气是不是让人特别舒服和温暖?孩子也从中学会对别人好好说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知乎上有个热搜,“孩子从小在争吵的环境下长大对孩子影响有多大?”点赞最高的回答让我们为之一震,“希望自己死掉,想要他们过得好,但是不想跟他们离得近,不敢跟别人争吵,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受伤害,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很敏感,经常不想跟别人说话,不想理任何人,在外面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家庭不和谐而看清自己,但是一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就想死,渴望他们离婚,也很希望自己是个聋子”。这是一个从小在争吵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声音,有个懂得好好说话,温和待人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感觉到幸福,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孩子也变得有“绅士范儿”,相反,日复一日的争吵与矛盾,让孩子产生两种极端,要么异常暴躁,要么敏感自卑,甚至产生死的念头。
人与人的接触中,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自身素养。我们总是以为家人应当无限包容我们的脾气,但是我们不曾想过,对家人的“撒气”往往会对家人造成伤害。我们以简单粗暴的暴跳如雷的方式说出来,那我们收获无可置否地暴跳如雷。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语气变得稍微柔和一点,把气在我们回家的路上撒干净,温和地跟孩子说个话,我们换来的何止一个好心情,一顿好梦啊?赢来的家庭和睦温馨可是比任何金钱都来得实际啊。
就我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说,我充分能感受到“好好说话对一个家庭来说多么重要”这句话的强大。在去年暑假一个婚宴结束后,一个男生从酒店停车场把小车开出来,无奈前方没有路灯,阶梯太高也没能注意,车子前轮子已经跨过阶梯,阶梯太高导致的“震动”让车上的人都“虎躯一震”,可把车上的人吓了一跳。这时候,男孩的妈妈开始破口大骂,“你到底有没有长眼睛?这么高的阶梯都没有看到,你怎么开车的啊?”男孩的爸爸也在车上附和骂咧着,此时再强硬把车子开下去造成的后果必定不堪设想。男孩开始感觉很烦躁,抽起了烟来,但是男孩的妈妈还是在“唠叨着”,最终男孩真的忍不住了,开始对骂。“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这场争执整整三个小时,到后来把消防员请来了,消防员在阶梯下放了几块砖头,安全地把车子“撤离”现场。你说本来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非要以吵架收场,婚庆的喜庆完全被这一家子的争吵破坏了,而这家人这个晚上必定是个“不眠夜”。
你看,我们的本意明明是出于爱孩子,替孩子着急的,但是大声“咆哮”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反感,我们总是以领导的身份去要求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孩子学会的不是怎样表达爱,关心和理解,而是怎样无意表达愤怒与不满。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个家庭的“调味剂”。
每一次孩子想要跟你分享在学校发生哪件有趣的事,你就以一种不耐烦或是没好气的语气跟孩子说话,甚至你会训斥他打扰正在被工作“烦扰”的你,那么下一次孩子再想跟你分享什么,话到嘴边想起你的训斥,又硬生生地把话收了回去。这大概是为什么你老是责怪别人孩子什么都跟父母分享,而你的孩子“沉默寡言,像块木头一样”的原因吧。
你可能只是希望孩子在考试时候能注意看题,但是你一开口就是“你到底有没有带脑子上学?能不能好好看题啊?”于是孩子循环着这种错误,甚至每一次发试卷之后,把试卷藏着掖着,还欺骗你只是为了避免这张脾气火大的“臭脸”。然而,他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
你可能只是希望丈夫能跟你分担一下家务,但是你开口就是一个霹雳,“凭什么就我干?上班这么辛苦回来还得伺候你们,你们就不能帮我一下吗?”于是就像放出一个炸弹般,这场家庭的战争又开始蔓延,又是一个不安宁的晚上,你却自己偷偷流泪。
你看,我们都知道这种争吵让自己都很难受,但是我们就是改不了这种暴躁脾气。
穿插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脾气很不好,他爸爸为了制止他,给了他一袋钉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个钉子。如果你一天都不发脾气,就拔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往篱笆上钉了37颗钉子,第二天钉了2颗钉子.随着时间流逝,小男孩钉的越来越少,最后,他终于拔完了所有的钉子。
爸爸带小男孩看着篱笆说:“你看,虽然你不再发脾气,但你过去发脾气也像篱笆上的钉子洞一样深深的印在人们心里.”从此,小男孩再也没发过脾气。
同样,如果我们对别人发脾气,我们给别人的伤害也是难以弥补的。即使我们再怎样释怀,那道疤痕还是存在的。我们对爱人一样,对孩子亦然,我们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说话,给他们理解和关心,我们的家庭才是真正的“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