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一向以“敢拍“出名,社会的各种黑暗面都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比如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熔炉》,其蓝本就是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侵案。 前两年在国外屡获大奖的《寄生虫》,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贫富阶级的尖锐对立。韩国社会对这一类电影的包容性其实是很强的,观众给出的反应也基本都是积极的。但这部《82年的金智英》,没有血腥,没有暴力,讲的就是一个名叫金智英的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却在2019年的秋天引发了一轮对女性困境的讨论狂潮。男性们说:这就是一群被害妄想症的狂欢,建议送他们去心理治疗室。女性们说:现实只会更残酷,不知道男的凭什么在这里否认。主演郑有美因为出演了这部电影遭到大量恶评,著名女团成员因透露自己在阅读同名小说而被部分粉丝攻击。一部电影,撕开了韩国社会的舆论。那么它到底讲了什么呢?

其实它的剧情很朴实,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女主角金智英从小到大的人生铺陈在观众的眼前,和你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但就是在这样的剧情中,绝望无孔不入,铺天盖地的压抑感在电影本身的柔美光线中也并没有任何的缓解,随处可见女性从小就会面对的各种遭遇,而女性也在这样的对待中逐渐麻木了:
在饭桌上,要等待男性动筷子了才有资格吃饭的重男轻女;
遇到变态尾随,不应该斥责变态,而应该质问自己“为什么裙子这么短”;
女生不应该在团体中抛头露面,只要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为男生加油鼓劲就可以了;
家庭生活才是一名女性最应该关注的,为什么要去从事那些辛苦的工作;
职场女性的重要性主要凸显在为酒局增光添彩;
不过是生孩子和做家务而已,怎么可能就得抑郁症呢,肯定是她自己太过矫情了......
生而为女性,似乎成为了一件需要抱歉的事情。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时已经有抑郁症表现的金智英带孩子去买咖啡,结果孩子不停地哭闹,引起了后面排队的一对男女的吐槽和鄙视,金智英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毕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金智英已经被伤害了太多次。小的时候爸爸出差只会记得给自己的弟弟带礼物,那只钢笔成为了她成长道路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执念;爸爸以为金智英喜欢吃红豆沙面包,但其实她爱吃的是奶油面包,红豆沙面包是弟弟爱吃的;在公司中,她只能从事一些类似于倒咖啡的边缘化工作,初入职场时的热情和干劲早就在看不见的职场潜规则中消磨不见。
而同样的经历其实不只发生在金智英身上,她的母亲吴美淑也有类似的人生轨迹:从小成绩很好,但为了供哥哥弟弟上学,只能十五岁就辍学再把辛苦挣到的薪水寄回家里。但即便有这样的付出和牺牲,家人交口称赞的依旧是从大学毕业的哥哥弟弟,赞美和鼓励根本就轮不到她。后来,吴美淑得了病,在她疯狂呓语的时候,说出的全是自己内心的不甘以及对女儿的心疼。
大概,只有女性才能理解女性吧。
但也有女性,在这种不公平中麻木不仁,进而将自己当年的遭遇也加诸在了同性身上,可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吧。
金智英这个角色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女性遇到的性别困境,其实就是一种为自己发声的表现,哪怕最后电影结束在她接受精神治疗的地方,也是女性们在困境中奋勇挣扎的体现。女性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却也避免不了争议。

有人质疑电影原作者刻意从自己偏好的方式解读生活,并没有看到男性在现代社会中承受的压力和迫害,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呈现了极端的评价趋势。从这里可以看到,《82年的金智英》戳破了韩国社会中自以为平和的假象。毕竟2018年,韩国生育率就已经跌至0.98,许多女性通过不生育、不结婚甚至不恋爱的方式来捍卫个人自由。
剧中的金智英其实还算是幸运的,毕竟她还拥有不错的学历,不错的外貌,可爱的女儿和善解人意的丈夫,可即便如此,她依然在绝境中挣扎,因为她忘不了过去的伤害,对未来也几乎没有任何期待。这部电影的意义由此更可见一斑:生而为女性,我不需要抱歉,该抱歉的是这个拥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对立的社会。
最后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够成为自己,追逐更美好、更无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