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一下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读完一本书了,合上书本,那种在别人的故事里忘乎所以、不知所措的感觉又一次袭来。
从来都知道三毛是一个传奇,在此之前,仅仅只是知道。看完一本有关她的传记——白落梅的《你是锦瑟,我为流年》。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看三毛的万水千山,才更加切切实实地明了她的传奇。
这本书挺多文艺的句子感觉经不起推敲,或者是我功力不够,却也没影响我读完三毛的一生,作者的有些观点我也极为认同。
世上再没有比跟死人作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
三毛逃学之后选择去公墓,到底是对活人存着怎样的恐惧、失望,才会觉得死人才是世上温柔的人儿。
三毛逃学的原因是老师认为她考试作弊,所以用墨汁儿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大鸭蛋,从此三毛便得了自闭症并且厌学。
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后来三毛有幸读大学,出人意料地,她选择的不是文学是哲学。
原因是: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啊,多年以后,这个奇特的女子连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读书机会都用来探寻人为什么活着。
那时的我 ,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 ,我笑 ,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当我知道三毛曾是一个自闭儿并且一度走不出来时,很难想象,时隔多年以后,从她的口中说出来这样一句话。
此时的三毛身处马德里,那是她与荷西相遇的地方。想想也对,能说出这番话来的人,该是怎样的一番风姿绰约,也才能引得荷西为她痴等六年,相守七年。
梦里总是在上车,上车要去什么令我害怕的地方,梦里是一个人 ,没有荷西
继撒哈拉沙漠和加纳利岛之后,三毛来到了拉芭玛岛,这一次是她追随荷西而来。“这个岛不对劲!”三毛下了飞机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她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我倒认不清是冥冥之中命运给她的预示,他的爱人会永远的埋葬在这里,还是单纯的思念带来的感伤。后来她不断地做着噩梦,终于“那一年,我们没有过完秋天。”
荷西,长眠,坐标拉芭玛。
我的一生 到处都走遍了,内地也去过了 ,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
三毛去世前对母亲如是说。她的一生走过了54个国家,江南水乡、北国风光、异蕴风情通通感受了一回。在西班牙放飞了自我,在撒哈拉寻回了乡愁,在台湾因文学获得了鲜花与掌声……
如果选择了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 ,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自缢于台北。
我想,她是幸福的吧。
她的一生坎坷无常,却也有些实实在在的幸福
双亲
父亲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法律系高材生,母亲是一位上过洋学堂的当代女性,家庭和睦,双亲和谐。
这样的环境养育出“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的特立独行的女性。
顾福生
在她自闭之时,遇到了她的福音——顾福生。
顾福生虽为其绘画老师,却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创作的门。他将她引荐给时任《现代文学》主编的白先勇,将她的稿件送去给白先勇。三毛也得以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尘封多年的心正在一步步打开。
而在她的《我的快乐天堂》里更有写道:“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推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荷西
与荷西的相遇便让他对她一见钟情,六年等待,七年守候,多么不易。尽管生命无常,但在她48年的人生中,荷西陪伴她走过了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撒哈拉的故事》也成为她作品的巅峰。
就像书中所说“不是因为她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字,而是她不能超越那段大漠生活”
读完之后,觉得实在有必要把三毛的原著拿来看看,距离上一次看《撒哈拉的故事》已过去三年,许多已不记得了。
如果有来生——三毛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 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 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 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 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