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的眼里都没有光,怎么能照亮学生的心灵。现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是经过互联网信息熏陶长大的,思想不是十年、二十前那样的孩子的深度可比,虽然他们现在对这个世界仍然懵懵懂懂,但人生基本的道理“我都懂”。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看到他们的内心的荒芜与丰盈。点亮灯火,需要老师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那这样,从何而来,来源于经验?老师作为特殊群体,本身确是知识分子,而基于自身所授的学科知识,所识势必有局限,当然要读书,要更广博的读书,读好书,深入的思考,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形成自我风格。
一个老师,怎么能不读书,不读书,灵魂就会萎缩,眼神就会黯淡。影响学生的,唯有思想,是思想,是情绪,是活力,烛照心灵的,也是思想,新思想的碰撞,引发剧烈的爆炸。少年,青年,最是热血沸腾的,最是激情澎湃的,怎能用僵硬机械的制度一以规之,点燃其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自由地燃烧。思想影响思想,情绪带动情绪,谁能够拒绝一个学识渊博、诙谐幽默又富有个性的老师呢!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大抵是不能想遇就能遇到的。我们是学校一根螺丝钉,招收啥样的学生就得教授啥样的学生,安排哪个班级就得带哪个班级,这有得挑么,没有滴。我努力之、尽心之、善待之。爱,便深爱,一往而无前。
师者,传道授业,授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也是要有人文道德的塑造。技艺,勤能补拙,潜心钻研,必有所成。但才不配位,必有灾祸,有才更有德,德行之光是人性之光。如何塑造学生的品德,如何将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镶嵌入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一生,应是老师一生思考与实践的事情。
做好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抱有长期主义理念。长期主义,不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或把一年的工作经验,十年用之。而是看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科学性,投入身心力量,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如此反复,量变形成质变,在新的层面上,继续如此,尽管夜色总是黑凉,曙光终将会到来。坐住冷板凳,打造自身特色,切忌把随大流当成顺应潮流,滋养惰性、怠性,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把冷板凳坐热,把真本事一样一样长在自己身上。
愿他年,春风化雨时,
我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