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看天气预报,老爸顺口说了一句:哎呀,明天比今天还冷呢。
同样在看天气的老妈不同意了:怎么就比今天冷了?明明温度高。
我好奇地掺和了一下:怎么啦?怎么啦?
老爸说:今天气温是9-16度,明天是12-15度,那明明就是冷啊。
老妈说:怎么就冷了?都高3度了还冷啊?
哦,我明白了,老爸是拿最高温做比较,老妈是拿最低温做比较,所以,同样的数据,两个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老爸老妈说完也就算了,我寻思来寻思去,把自己搞迷糊了:
到底应该是按照最高温相比较呢?
还是按照最低温相比较呢?
还是按照平均温度相比较呢?
还是应该按照体感温度来做比较呢?
想了半天也没想到答案,暂时丢开一边。
今天上午看书,看到有关对比实验的一段描述:
“心理物理学实验室有时候会用到知觉对比的一个例子:
每名学生依次坐在三桶水跟前:一桶水冷,一桶水常温,一桶水热。学生把一只手放进冷水里,一只手放进热水里。之后,教授会让他们把两只手同时放进常温的水桶里。学生脸上立刻会露出好笑的困惑表情:尽管两只手放在同一桶水中,可刚刚放在冷水里的手觉得它是热水,刚刚放在热水里的手又觉得它是冷水。”
我不就是那个困惑的学生吗?
当我们为了交流的便利,而假设出一个共同遵守的前提,再去反复思索这个前提的意义和本质,意义何在呢?
我默默穿上了我的厚外套,又在腿上搭上了一条小被子。
——没有阳光的日子,就算是15-16度,感觉还是那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