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第二章 我的学校 阅读分享
2025年4月10日晚
主持:蚂蚱、葛老师
参加:党老师、锦锦、马老师、洛尘、蚂蚱、葛老师、张老师、蝈蝈
文字整理:蚂蚱
党啊党:
今晚关着灯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耳朵里听每个老师娓娓道来的法布尔的野生的学校生活,分外悦耳悦心。
脑子里浮现出火炉旁趁老师不注意偷吃的孩子,七彩斑斓的蜗牛,打谷堆上戏闹的玩童……想着我窗外那一窗窗水泥森林中有多少灯光下烦躁的家长和无奈的学童,跑题了
读书也能读出一种嫉妒,因为日益与自然的隔壑。因为日益脆弱的对自然物微生物的抵抗力,因为隔阂越来越失去与天然的联系,越发展越失去与大地根系的联系,不可回头,遗剩嫉妒。
马蕾:
1、“我的学校”这一章中,法布尔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如何以自然为师。他并未在传统教室中接受教育,而是在没有围墙的教室,通过观察动植物进行学习。也联系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虽然跨越时空,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2、《我的学校》不仅是一篇昆虫观察笔记,更是一曲献给自由教育的赞歌。法布尔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学习始于对万物的热爱与专注的观察,终于对生命本质的谦发现。虽然我们还改变不了现有的教育模式,但我们在学校之外如何为孩子打造一处这样的与自然单纯链接的地方?
——若失去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人类将永远困在知识的荒漠中。”
蚂蚱:
1.第二章信息量非常大,从法布尔儿时学校里别具一格的仓库+饲养场+教室+壁炉等的布局,从一边上课一边可以逗玩小鸡和小猪,从观赏风景的小窗和老师离开时更自由的玩耍,从背诵十二进位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字母表,还有法布尔不同年龄段求学中的乐趣,困难,成长,对观察研究昆虫的持续热爱等等。
2.法布尔自己认为自己研究昆虫是天赋,而我更愿意认为他是幸运的得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小时候大量的观察机会,学习困难时父亲提供的有趣的课本等。
3.从主持人的角度,我感受到郭老师,马蕾老师在朗读时几乎不愿意停下来的快乐心情,大家的热情和认真的抑扬顿挫给读书会增添了更多魅力,我整晚嘴角都是不由自主上扬的,那是会心笑容。
锦锦:
在《昆虫记》的开篇《我的学校》中,法布尔以自述的方式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对昆虫的热爱,并深情地描述了他独特的“学校”——大自然。这一章不仅奠定了全书的情感基调,也展现了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痴迷与敬畏。
1. 法布尔的“学校”——大自然
法布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的知识来源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
他的“学校”没有围墙和书本,而是广袤的田野、草地和树林,昆虫就是他的老师。
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验,从昆虫身上学到了比书本更生动的知识。
2、 本章的核心思想
真正的知识源于观察:法布尔认为,直接观察自然比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更有价值。
热爱是学习的动力:他对昆虫的热爱从未因年龄增长而消退,反而愈发强烈。
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昆虫世界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值得人类终身探索。
3、《我的学校》这一章以细腻的文笔,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孩童和昆虫”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引起我们对工业化时代流水线教育的反思,学生成为“产品”:个性被压制,好奇心让位于标准答案。
这一章不仅是法布尔对童年的回忆,更是他对自然科学的深情告白。揭示了他毕生研究昆虫的根源——从小培养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种精神,使《昆虫记》成为不朽的科学与文学经典。
洛尘:
在昆虫的世界里,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师。幼虫成长为成虫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自我导向的蜕变。或许这正是法布尔后来在昆虫研究中找到的救赎:在人类建构的教育牢笼之外,存在着一种更为古老、更为真实的学习方式——直接面对自然本身,不带教科书和课铃的干扰。当法布尔最终成为观察昆虫的大师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种教育上的复仇:他成为了那个从未被学校允许成为的"学生"—一个永远保持惊奇、永远自主发问、永远从直接经验中学习的真正求知者。而这恰恰是学校教育系统最为恐惧的那种危险分子。
*挺:
本来也想读一下,但拍的照片过期了打不开。这种把知识融进故事里的形式特别好,是我们写作科普文学习的榜样。
葛老师:
1、法布尔用孩子般的好奇眼光观察昆虫,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的日子,那份纯真探索的乐趣跨越年龄,重新唤醒了我对自然细微之处的好奇与热爱。
2、法布尔的“田野课堂”没有书本教条,只有实地观察与记录。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然教育不在于死记硬背知识,而在于培养观察、思考和敬畏之心,这种教育方式质朴却深刻,值得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拾。
3、阅读前,我曾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法布尔这样伟大的昆虫学家,阅读后,我对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法布尔就像一颗从贫瘠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苍天大树,引导他的就是那份对自然科学无限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