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景兰:丈夫沉池殉国,她却带儿媳女儿组诗社!商景兰的乱世风骨太动人,被赞誉“贤媛之冠”

商景兰(1605—1676),字媚生,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女诗人,兼擅书画。

其父乃明兵部尚书商周祚,其妹商景徽亦以诗名,时人并称“二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十六岁的景兰嫁与山阴祁氏子弟祁彪佳——彪佳为藏书家祁承爜之子,少年早达,精通文墨,兼重情趣,二人琴瑟和鸣。

彼时祁家风雅,景兰与彪佳白日论诗,夜共灯读,偶携游寓山,观梅花阁月色,赏九曲溪烟霞,生活清雅悠然。景兰虽出身官宦,却无骄矜之气,持家有道,更与彪佳心意相通——彪佳仕途起伏,她常以诗词相慰;彪佳醉心藏书,她便助其整理典籍,夫妇二人的唱和之作,时人争相传诵。

二十五载婚姻被誉为“金童玉女”,传为当时佳话。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南京陷落,弘光朝覆亡。清人以书币聘彪佳出仕,彪佳忠贞不二,决意殉国。

闰六月初五日,他自沉于寓山梅花阁前水池,留“君臣原大节”之念。

景兰骤失良人,悲痛欲绝,却强撑着主持家事——彼时二子理孙、班孙尚幼,三女德渊、德琼、德宦待教,她以一女子之身,挑起教养子女、维系家族的重担。

她召集儿媳张德蕙、朱德蓉,与子女、妹妹景徽组建家庭诗社——每至梅市花开、兰亭风暖,便携众人登临赋诗,笔床砚匣随身,角韵分题,“葡萄之树,芍药之花,题咏几遍”。

嘉兴才女黄媛介慕名造访,与景兰结为知己,共论诗艺;连男性文人亦为之倾倒,朱彝尊称其家族诗会“望若十二瑶台”,陈维崧更誉她为“当世贤媛之冠”。

此后三十余载寡居岁月,景兰历经磨难:康熙六年(1662),三女德琼病逝;次子班孙因涉通海案远戍宁古塔,长子理孙郁郁而终;三年后班孙逃归,却削发为僧,断绝家声,终在康熙十二年(1673)离世。

接连的丧女、丧子之痛,令她在《琴楼遗稿序》中叹“未亡人不幸至此”。

景兰的诗作,多抒故国之思与丧夫之痛。《悼亡》诗中“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一句,既赞彪佳贞烈,又诉自身孤苦,流传至今;《苦雨》“千里河山一望中,无端烟霭幕长空”、《中秋泛舟》“独倚栏杆何所怨,乾坤望处总悠悠”,字里行间皆是山河破碎的苍凉。晚年著《锦囊集》,收录诗词百余首,字字泣血,却不失风骨。

康熙十五年(1676),商景兰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她以一生的坚韧,在乱世中撑起一个家族的文脉,更开清代闺阁联吟之风,其德其才,堪比谢安、王导,正如《南疆逸史》所评:“赡才藻,能诗画”,终成明末清初女诗坛的一座丰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