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曾在《奇葩说》中讲:
如果你家大宝很调皮,你不要问他同不同意你生二胎,即便他同意,二胎的生活质量也堪忧。如果你家老大很听话,你也不用问,因为他不会不同意。
虽然是个段子,听完心里还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因为身边确实有很多父母是否生二胎,完全取决于大宝的意见。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方式,可又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直到读了李丛老师的《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觉得她写的,正是我想说却说不出的话,对于父母生二胎该不该先经过大宝同意,李丛老师的回答真是中肯又深刻。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主要介绍了作者首创的“SECT多子女养育法”:
用看见代替比较
用鼓励代替刺激
用合作代替竞争
用信任代替公平
作者李丛是全国妇联认证高级家庭教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在这本书中以25个真实的案例和22个能落地实操的小作业,帮助多孩子家庭的父母从“知道”到“做到”, 轻松化解多子女养育难题,共建幸福家庭。
一、二宝到来,大宝的心理建设这样做。
01.父母担起决策的责任。
养育一个孩子,是件极其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事情,生不生二胎如此重大的决定,无论大宝同意与否,他/她作为一个孩子,绝对承担不起相应的责任,能为这个决定负责的只有父母。
生不生二胎不能让大宝做决定,但父母决定要二胎之后,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宝,书中建议通过“接纳二宝三部曲”,让大宝提前和父母一起做好心理准备,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02.理解大宝的心理落差,做好连接。
无论做了多少铺垫,二宝真正出生后,大宝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这种心理落差,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有的可能会直接说不喜欢弟弟或妹妹,要求把他们送回去。
有的可能会出现行为退化。以前会做的事情都不会了,吃饭需要喂,洗脸穿衣服要妈妈帮忙,甚至连大小便都弄到裤子里。
还有的可能会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打弟弟妹妹。
遇到这种现象,父母最先做的不应该是斥责孩子的行为,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有接纳了孩子的心理落差,倾听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孩子感受到了情感链接,才会觉得安全,进而改正不良行为。
书中介绍的“蜡烛活动”,能简单有效地让大宝相信“有了二宝后,爸爸妈妈爱你还是和从前一样多”,特别值得效仿。
03.放下过高期望,引导大宝看到成长的力量。
随着二宝出生,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期待大宝变得更懂事、更谦让、更理解父母。
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因为身份突然升级为哥哥或姐姐,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大人。
大宝也还是一个孩子,也同样期待父母的关注、陪伴和爱,要对大宝有合理期待,同时不断引导他看到成长的力量,将关注点放在自己长大的种种好处上,而不是以行为退化的方式和二宝“争宠”,才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李丛老师在她的小儿子出生后,引导大儿子接纳的过程,真是既耐心又充满智慧,让人不由叹服,难怪她会成为一个“二胎以后,精彩依旧”的妈妈。
二、手足相亲,需要父母的智慧。
父母都期待着孩子们相亲相爱,互谦互让,可现实中,上演更多的却是抢玩具、争妈妈、叫嚷不公平、甚至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场景。
面对这样的烦恼,李丛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思路和操作方法,我深受启发的有3点。
01.了解孩子发展规律,引导“分享”。
有的父母喜欢说“你是哥哥/姐姐,要懂事,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如果大宝不听,就会被贴上“自私、小气、不懂分享”等标签。但儿童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在书中,李丛老师通过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和大人的视角全然不同。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1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一直到6岁左右,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据为己有,总是说“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强制分享,不仅效果不好,还会破坏孩子的物权界限。
书中建议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通过角色扮演、持续关爱等方式,让孩子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感受到父母爱的前提下,自然学会分享。
02.用“关注需求”打破“不公平”的魔咒。
在多子女家庭,父母最大的困惑在于怎样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我们想方设法地平分物品、平分时间和关注,但无论怎样竭尽全力,总是有孩子觉得不公平,真让人头疼。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却提醒我们要从“追求公平”的牛角尖里出来,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冷冰冰的“表面公平”。
这让我想起给儿子读过的一个绘本故事:
两根棒棒糖,我一根,弟弟一根,一人一根,正正好。
滑滑梯,弟弟第一个,我第二个,小美第三个,一人一次,正正好!
回家吃饭,我吃两碗,弟弟只吃一碗,可是我们俩都吃得饱饱的,还是正正好。
每个孩子的需求各不一样,是否公平,不在于数量上绝对平分,而在于两个孩子的需求是否都得到了满足。
追求“绝对公平”,父母关注的是“公平”本身,孩子感觉不到爱。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才会被“看见”,才能感受到与父母的情感连接。
03.“剥洋葱式疏导法”,消除孩子极端情绪。
父母都怕看到孩子的极端行为,尤其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双方都情绪激烈,言行失控,劝说、批评都无济于事,弄得父母也很崩溃。
关于这一点,李丛老师给了我们全新的思路,她说极端行为和表层情绪往往掩盖着内在需求。如果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即使这次的极端行为被压制或哄劝下去,以后还会一再出现,愈演愈烈。我们可以通过一层层剥洋葱的方式来看到孩子的深层需求。
拿掉危险的物品或抱孩子离开危险的场所。
引导发泄,允许孩子大喊大叫、打毛绒玩具、打枕头,或给孩子一个拥抱等等方式来让孩子发泄心中的愤怒,明确告诉孩子生气是可以的,只要不伤害到别人,发泄愤怒是被允许的。
通过共情和耐心询问,帮助孩子充分表达深层情绪。
挖掘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三、让爸爸参与育儿有诀窍。
01.爸爸和妈妈是不同的角色,无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爸爸。
读过很多给妈妈支招鼓励爸爸参与育儿的文章,但没有一篇能像李丛老师的这段话这样让人走到心里。
很多爸爸不愿意参与育儿,是因为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妈妈的指责和否定,而妈妈之所以总觉得爸爸做得不好,是在以自己的标准衡量爸爸的行为。
可事实上,爸爸和妈妈是不同的角色,能让孩子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东西。书中写道:
母亲的能量是爱连接温暖,因此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和呵护,理解和支持。
父亲的能量是独立勇敢,坚强冒险精神。因此爸爸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玩耍和冒险,勇气和力量。
孩子的性别认同也是从爸爸妈妈不同的能量和相处模式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希望爸爸参与育儿,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个妈,因此无需要求爸爸也像我们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而是允许爸爸以自己的方式来陪伴孩子,影响孩子。
02.停止指责,表达需求。
抱怨是人的本能,尤其是二胎妈妈整天在照顾孩子的琐碎中劳累不堪时,更容易抱怨爸爸是“猪队友”,但抱怨并不能让我们的处境变得更好,反而会更糟糕。因此李丛老师建议我们,将充满抱怨指责的“你”句式转换为表达真诚请求的“我句式”。例如:将
“你怎么一会儿家就知道躺着玩手机?就不能给大宝辅导一下作业吗?”
转换成:
“既要给二宝喂奶,还得给大宝讲她不会的题,我感到非常劳累焦急,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负面情绪了。我希望你能给大宝辅导作业,你的参与对我真的很重要,谢谢你为我分担。”
03.“黄金圈沟通法”赢得支持。
二宝妈妈要想轻松育儿,还有自己的精彩,离不开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帮忙,请求帮忙时,如何沟通很重要。《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一书介绍的黄金圈沟通法非常有建设性。
黄金圈沟通法建议我们通过3个层次跟家人建立沟通。
目的层:说明共同的好处。
信念层:说出自己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想法。
行动层:提出具体、可执行的建议。
放下担心和先入为主的偏见,真诚地请求帮助,理清共同的目标,理解对方,也表达自己,并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就能够得到家人的帮助,宝妈们也就能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还有时间积极提升自己。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希望两个孩子能够亲密和谐地互相陪伴着长大,再用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互相扶持,温暖一生。却没成想经常看到孩子们打架怄气,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父母也不觉被卷入其中,跟着气急败坏,却束手无策。
要实现手足相亲的画面,不能光靠父母的满腔热情,而要有方法、有智慧。李丛老师的《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包含很多实用接地气的方法,教我们站在心理学的高度去引导孩子的行为,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们和谐相处,互相关爱,让他们各自不同、又紧密相连的生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