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第十九讲,陶渊明及其他

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顿悟可以写下来,渐悟无法写下来。

魏晋人士不是以殉道精神入文学,而是文学即生活,生活即文学,这样的浑然一元,是最高的殉道。魏晋风度,就在那些高士艺术与人生的一元论。这一点,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似乎都没有做的那么彻底。

中国文学史上称“建安风骨”,后来的“盛唐气象”是“建安风骨”的衍伸发扬。盛唐文学,是从建安来的。

曹家三父子,文学之家。曹操,气度之宏大,天下第一。曹植,才高八斗。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

竹林七贤: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之后就是陶渊明。

一个艺术家要三者具备,头脑,心肠,才能。

李白杜甫总给人诗仙诗圣之感,屈原嵇康,给我的感觉是“艺术家”。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嵇康为什么是艺术家?人格的自觉。风度神采,第一流。

第一流的艺术家,非常自爱,会自我观照,自我脱离,以供自我观照,用神驰的眼光对待自己。

嵇康的诗,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中国的文学是月亮文学,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的豪放都是做出来的,是外漏的架子,嵇康的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后世评嵇康,最好的评语:兴高采烈。

陶渊明,双重的隐士。文学风格恬淡冲合,也隐在高言大论之外。由于他的第二重隐士性,所以生前死后,默默无闻。

读陶诗,是享受,写的真朴素,真精致。不懂其精致,就难感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就难感知其精致。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塔尖,而陶渊明不在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他在塔外散步。我走过的,还要走下去,就是这样的意象和境界。

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方面: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古至今,政权更替,战乱时期,是文化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如此,魏晋南北朝也如此,涌现了“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陶...
    张添雅阅读 389评论 0 1
  • 这是一封自白信。 因为渴望更好,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同频点。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成...
    SHIRLEYII阅读 366评论 0 3
  • 工作之余,我喜欢的不过是美食、艺术、自然。。。以及人类(是有多怕丢脸所以不愿意承认)。曾经度过几年离群索居的日子,...
    冰小寒阅读 398评论 1 0
  • 做为精英日课的重度的用户,再次读完这本书,还是有着许多许多的收获,笔记满满…… 来自一线高手实战的洞见...
    ioracle阅读 187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