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努力真的有用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讲述了一个人在专业理论上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的观点。这个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努力的方向不对,或者朝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努力,这也是徒劳。

许多的名人,如NBA球星科比,游泳运动员孙杨,歌手薛之谦等,这些人哪个不是在自己的专长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最终功成名就的。科比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球,孙杨每天坚持游一万米,薛之谦每天坚持写曲练歌。他们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坚持刻苦训练,才有了现在的成绩。但是,并不是付出了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也不是努力后就能成功。 我相信还有一大堆付出同样努力的人们,但是他们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天才的定义,天才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能力超越绝大多数人,成为寥寥无几的顶尖人才。天才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吗?文章指出,天才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去获得的。莫扎特四岁之前,身为音乐教师的父亲全职教他音乐知识,以至于莫扎特四岁的时候就掌握了辨识音高,被世人成为音乐天才。美国有个研究所做了个实验,刻意训练24个2-4岁的儿童的辨识音高能力,四个月后他们的表现都跟莫扎特一样,由此可见,天才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而习得。

我们身边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学习做事都非常的认真刻苦,可是为什么都没有成功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训练是否是有效的。我有个朋友,他几年前就立志成为一名演讲家,每天刻苦练习如何演讲,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成为演讲家。他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始终没有进步。唯一改变的是,说话大声了,说话流利了。但是一上台要么忘词,要么紧张得说不出话,完全不像一个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

分析一下,为什么他没有成为演讲家。

1.他训练的时候是没有目的性的。

他只是纯粹的读演讲稿,背演讲稿。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并不会对他成为演讲家有太大的帮助。这就如同一个普通人,每天都花长时间去练习跑步,难道时间长了,他就能成为跑步运动员,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吗?应当画一个演讲入门级的思维导图,然后每个分支去学习,各个击破。有目的学习,是有效学习很重要的指标。

2.他训练的有时候不够专注。

他训练的时候,有时关注度不够,练习了一两次又想听音乐,又想着电视剧。思想不专注,在不同的事物中来回切换容易浪费精力。一个下午,演讲没练几次,电视剧也没看成,音乐也没听成,这是非常不划算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上很努力。这里可以借鉴番茄时间管理法,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对一件事的专注程度。

3.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反馈。

他训练的时候,没有更专业的人在旁边辅导,练习的成功也没有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给予反馈。这一次的训练和上一次的训练结果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改变。这做再多次也跟做一次是一样的。要是能够得到别人积极地反馈,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继续练习。然后又收到反馈,直到你的训练结果被人接纳。有效的反馈,这是有效训练的关键。

4.安于训练的现状,没有走出舒适区

他训练的时候,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内容。当这些内容都熟悉了之后,仍在原地踏步。学完一个技能后,应该寻找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难度更高的方向去学习。只有不断的加大难度,不断的进步,才能向着专家方向靠拢。很多人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跳出舒适区,从事调单的工作,没有去做更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

敢于跳出舒适区,去做难度更大的事情,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人。

正值佳节,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才真的存在吗? 1763年,7岁的莫扎特开始了他的环欧洲演出,成为一代传奇人物。莫扎特年纪很小时就能准确辨识任何...
    丹菡阅读 12,993评论 4 106
  • 也许你发现了,一开始就被我提起的林琳,好像消失了一样。 我们的四人寝室中一直只有三个人,大三那年,林琳搬了进来。她...
    我的企鹅丢了阅读 1,735评论 0 0
  • 国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加;地类似的看法就畸进行塑料袋开发;中;呖;叶 靣进嘲嘲同,同,此项目,出现...
    悠悠小七阅读 2,795评论 0 0
  • 暗夜冷风独自行走在这光怪陆离的城市中仓促邂逅迷失在微微一笑的温柔 暗夜冷风独自行走在这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等待邂逅期盼...
    周怿夫阅读 3,427评论 2 2
  • 班车是一辆涂着天蓝色漆的公交车,从隆恩寺发往石龙工业区,看样子是前几年从公交公司退役下来的,款式极显老旧,里面的空...
    半瓶水阅读 3,244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