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落叶》文集里第 320 片落叶,希望你能喜欢,不为别的,只为这份坚持。
【背景】
在学习 Python 开发接口自动化工具的时候,有同学问过数据驱动和关键字驱动的区别,当时因为这个不属于课程本身的范畴,所以并未详细解答,今天正好放假,拿出来回答一下。
【你问】
数据驱动和关键字驱动有什么区别?
【我答】
数据驱动和关键字驱动都是面向自动化脚本设计而言的,就我的理解,它们的区别并不是两个平行事物的优劣区分,而是自动化脚本设计模式的一种演变,关键字驱动是数据驱动设计模式或思想的升级迭代。
为了更好地了解两者,我们就从最初级的脚本设计模式开始看起吧。
-
录制脚本,也可叫线性脚本,顾名思义,这种脚本设计模式就是通过某种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录制功能,将一组测试用例按照手工执行的顺序,从头到尾一口气录制完成,执行测试时也就是将录制好的脚本回放一下。
优势:想了半天,不知道适合初学者接触自动化测试脚本算不算一个优势,其它的还真想不到了。
劣势:
(1)跟实际录制时操作和数据的耦合性太强,回放时的成功率不高;
(2)功能模块相对稳定时,才能录制完整的脚本;
(3)当功能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录制脚本,直接修改难度较大,所以脚本维护成本非常高; -
程序化脚本,也叫结构化脚本,指的就是像写代码一样去设计和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它具有各种逻辑结构,包括循环、判断、函数方法调用、重用等等。
优势:
(1)能实现复杂功能模块的自动化测试场景;
(2)因为能够重用和函数调用,所以维护起来,成本较低;
劣势:
(1)对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编程基础,需要学习自动化脚本开发;
(2)从开发效率角度,所需时间也比较长; -
数据驱动脚本,将程序化脚本里的测试数据从脚本中剥离出来,存储在独立于脚本之外的数据文件(XML,Excel等)或数据库里,使脚本中的操作指令和数据分离。
上面是我之前认知和理解的“什么是数据驱动脚本”,现在通过学习,又了解到一种新的关于数据驱动脚本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数据驱动,就意味着数据决定了结果,自动化工具读取设计好的数据,运行脚本,通过设定好的参数读入不同的测试数据,验证数据,再跟设计好的期望测试结果做比对。
优势:
(1)操作指令和数据分离,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灵活适应多套测试数据的执行;
(2)脚本编写可以与功能开发并行,提高效率;
(3)测试输入数据、验证数据和期望结果的彼此独立,也降低了测试人员维护测试用例的成本;
劣势:
(1)对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依然较高,仍然很难将测试工程师和自动化工具开发工程师完全分离开来;
(2)当业务功能发生改变时,维护脚本的工作量依然不小; -
关键字驱动脚本,是基于数据驱动脚本设计模式的一种进化,它其实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将所有被测的东西都看作一个个对象,并建立一个对象关系表,通常习称之为 Object Map,再将跟每个对象相关的一组操作指令封装成一个关键字(Keyword),这种脚本从表面上看跟手工执行的脚本没有太大区别,就是针对某个对象,执行某个动作,再查看实际的结果和期望结果的比对结果。
优势:
(1)大大降低了测试人员编写脚本的门槛,只要是熟悉业务功能手工测试用例编写的测试人员,都可以很轻松的编写关键字驱动脚本,而且可以做到盲写,也就是测试先行;
(2)自动化测试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维护 Keyword 的封装和执行效率的优化;
(3)当某个业务操作逻辑需要改动时,只需要修改相应的 Keyword 即可,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劣势:
(1)如果自动化测试开发人员没有提供一个相对智能化一点的 IDE,那编写脚本的测试人员,需要不断查看 Object Map、关键字关系表;
(2)测试脚本编写人员和关键字封装的测试开发人员,经常会因为某个 Keyword 的封装颗粒度产生争议,因为从测试开发人员的角度,封装颗粒度越小越便于维护,因为耦合性较低,而测试脚本编写人员一般希望封装颗粒度越大越好,那样会降低脚本的行数,也就是脚本量;
《测试路上你问我答》里的 Q&A 97,如果是你要的,甚好!如果不是,你问,我答!
作者简介:14 年测试 + 11 年项目管理 + 11 年团队管理 = 一个测试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