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小说被搬到现实时总是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拿去比较,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当这个故事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交织后竟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导演徐静蕾用她特有的女性悲悯的目光深沉的审视着当时的社会,也观察着自身,虽然明白有些东西永远得不到,但还是愿意倾尽自己所有的一切只为了昙花刹那的绽放。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电影就像一首舒缓情长的爱情诗,缓缓的诉说着一段埋藏在尘世深处、少女心里的浪漫情愫。整个电影都是以陌生女人来信的口吻解说,就像慢慢的看懂了一个少女的心事,倒叙的手法也为电影悬念的制造添了几许光彩。
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闹剧,13岁的年纪里莫名的喜欢上住在隔壁的作家,年少的心事也通过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缓缓的表达了出来。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诗意,在光线的运用上也特别充足的吸收阳光,以此来表达少女灵动的性格和对未知未来的无限向往。电影里面没有出现这个陌生女人的名字,就好像可以随时出现随时消失一样。将主角隐藏了起来,忽略了主要人物,就是这样的构造方法,深刻而含蓄的表达了一个女人在当时的处境以及地位的低下。如果单纯的暗恋不免会让电影失去了艺术的欣赏价值,这个陌生的女人还是与这个作家有了交点,这个交点显得那么的仓促,但留给了她无限的温暖。
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象等待我的命运。
当这一切结束后,女人等着作家的诺言,却在后来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她还是坚持要生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女性对自己幸福的追求,颇有新思想的她没有束缚在当时的年代里,封建下的女性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但是她心中有一个念头,正是这个念头的支撑让她有勇气独自带着一个孩子生活在繁杂的尘世中。因为她的儿子是他的儿子,所以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生活,她选择了灯红酒绿的生活,也正是这样的选择让她重遇了当年的作家。彼时再次相遇,作家早已忘记了当年发生的事,那天晚上她又像多年前一样。当第二天起来时,她发现了衣服里的钱,走出大院时塞给了老管家,老管家认出了当年的女孩,含蓄的镜头将这一刻慢慢的凝固,也将一个少女的心冻结。在对镜头的处理上,导演充分的尊重了作为女性的主人公,多年前的那一次小女孩走出大院时,管家的身影只拍摄了一个背影,并且将他深深的埋藏在屏幕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在表现小女孩的害羞时也体现出了导演作为一个女性的细心。
在对原著的改编上,保留了大体的框架,更多的加入了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在里面。不仅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也为这个时代背景提供了新的动力。这本就是外国的作品,所以这个陌生女人的性格较之当时的人们有一定的进步性在里面,角色也是如此的靓丽与鲜明。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想叫你了,我去了,你连我的名字、我的面容都不知道。我死得很轻松,因为你在远处是不会感觉到的。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就不会死了。
这个陌生的女人和作家到最后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反而像听一场故事,没有自己的感受,能够体会到的只有一个女人对男人痴情的爱意。在儿子死后,这个陌生的女人也准备死,在生命结束之前她还是写了信告诉这个作家她对他的爱。
生命有时候就是这样,无论爱与被爱都无关其他,只要当时爱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