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第一本书
读速1000字每分钟
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的良心相冲突,我是否应该服从?这是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会扪心自问并深刻思考的问题。
>> 勒温法则的核心之一是:社会心理学应该在实验室的限制和控制环境中,研究那些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
>> 相信人本善,并不能抹杀发生过的事实,那些曾经善良的普通人,确实对世界做出了如此可怕的事情——只是为了服从命令。
>> 除非老师(权威)允许、认可或命令,否则什么都不要做。这种意识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
◆ 第一章 服从的困境
>> 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更接近真相,其接近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这些普通人电击受害者,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作为受试者的责任,他们本人不带有任何攻击性的特别倾向。
>> 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内心并不带有特别的敌意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
>> 很多受试者会在伤害学生之后,对其进行强烈的贬低,“他太愚蠢和顽固了,就应该被电击”这样的话并不少见。在做出伤害行为之后,受试者觉得必须将受害者看成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之所以对他进行惩罚,是他的智力和性格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如果一个人只是邪恶行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远离行为的最终结果,在心理上更容易忽略自我的责任。
◆ 第四章 与受害者之间的距离
>> 随着与受害者距离的拉近,服从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发挥了作用。
>> 1.移情暗示。
>> 2.认知场的否定和缩窄。远距离情境缩窄了受试者的认知场,受试者将受害者置于意识之外。当受害者靠近,受试者很难将他排除在意识之外。受试者不断看到受害者,受害者必然侵入受试者的意识。
>> 3.交互场。在近距离情境中,受试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受害者的行为,同样,受害者也可以看到受试者的行为。也许,如果一个人看不到我们的行为,比他能够看到我们的行为,我们更容易对他加以伤害;他能看到我们对他施加伤害行为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羞愧或罪恶感,从而停止正在做出的伤害行为。
>> 4.行为的感受统一性。在远距离情境中,受试者很难看到自我行为与他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 5.初期群体结构。将受害者置于另一个房间,不仅拉远了受害者与受试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受试者和主试之间的距离。
>> 6.习得行为倾向。
◆ 第五章 个体面对权威(一)
>> 很多受试者认为,主动提出返还报酬是脱离实验的一种体面方法。
>> 问题的关键不是否定权威,而是要用好的权威——也就是神,替代坏的权威。
◆ 第六章 更多变体和控制
>> 权威的实际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会对受试者的服从或反抗产生强大的影响。服从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命令,在某种程度上与权威和受试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 如果一个命令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或破坏性,那么,它必须发生在特定类型的机构框架中,才可能被认为是合法命令。
>> 无须是一个特别声誉卓著、地位高尚的机构,就可以实现命令的合法性。
◆ 第七章 个体面对权威(二)
>> 在解释紧张感时,她将其表述成美德的象征: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她爱护受害者。
>> 罗斯布鲁姆女士的精神世界缺乏统一性。她需要尊重,需要成功,但是却没有找到符合这种需求的生活目标。她的目标、思维和情感是分离的。在完成教师的实验角色时,她表现得很强大、很确定;但在主试面前,她却展示出温顺和屈服的另一面。
◆ 第八章 角色转换
>> 大多数受试者拒绝执行普通人的命令,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做主试要求他们做的事。
>> 在第一个实验中,学生想要证明自己的男人气概,要求继续对他进行电击,而主试要求停止,所有受试者都拒绝了学生的要求。第二个实验中,主试离开,但给出了一个总体命令,一名普通人试图向受试者下指示,在不顾受害者反抗的情况下,向其施加更强烈的电击。结果是:20名受试者中,有16人拒绝服从普通人的要求。第三个实验中,一个普通人命令受试者电击权威。当权威要求停止,所有受试者都立刻停止,完全没有理会普通人的无情命令。
>> 受试者服从的决定性因素,是对权威作出反应,而不是对电击命令作出反应;来自权威之外的所有命令都没有任何效力。
>> 行动由更高的社会等级指向较低的社会等级,也就是说,受试者会对来自上一级的信号作出反应,但会忽视来自下一级的信号。一旦来自上级的信号被“污染”,等级体系的连贯性就受到破坏,同样也破坏了对行为的管理效率。
>> 由于无法在两者中识别出更高的权威,接下来的行动方式就无法确定。一个权威系统能够持续运转的核心要素是,个体接受来自更高源头的命令,然后向一个指定的对象实施这个命令。这个系统运转的最低条件,就是一个意义清晰的连贯性命令。出现矛盾命令后,受试者会寻找出谁是更高权威,然后执行其给出的命令。如果这一点无法确定,行动就不可能继续,因为命令在其源头之处就是不连贯的。权威的前进线路中不能出现这种矛盾,否则就没有任何效力。
>> 所谓的权威,并不是因为他可以进行命令分配,而是因为他在一个社会化定义的情境中,占据了特别的行动位置。国王被关进地牢后,别人对他的顺从就会消失。变成受害者的主试发现,他完全处于受害者的实际情境中,面对着处于命令位置上的权威。
>> 权威系统建立的基础是,所有人都被放在一个等级结构的某个位置。因此,在决定控制权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的位置在谁的上面?但是,与等级差别相比,清晰的等级顺序更为重要。
◆ 第九章 群体效应
>> 同伴的反抗有效地削弱了主试的权威,这种影响非常强大。
>> 同伴向受试者灌输了反抗主试的理念。对很多受试者而言,反抗是一个不可能做出的行动。
>> 主试无法让两名同伴服从并继续实验,这可能削弱了主试的权力。常规的原则是,每次当权威要求他人服从命令的企图失败,都会减轻人们感知到的权威力量。
>> 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其基本原因有以下三种:根据具体的内化行为标准作出反应;对来自权威的适用许可作出反应;对来自群体的适用许可作出反应。
◆ 第十章 为什么服从?——一个分析
>> 个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要在一个等级结构中发挥功能。
>>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生物体,都带着2亿年选择行为的深刻印记。所有阻挡生物体生存力量的形式都被消除了。现在,几乎所有形式的特征,都是为了适应生存,而不是出于任何其他目的。眼睛、根系、眼睫毛、贝壳、爪子,这些形式都是为了最大化生存机会。当我们研究大脑时,我们研究的仍然是一种生存方式。
>> 想要获得一个更强大的社会机制,就要对机制中的所有个体进行等级排列,每个下级个体都控制着更低级别的个体。
>>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必须对每个自主运行的个体进行管理,防止个体毫无约束地追逐欲望。对于个体而言,追逐个体欲望主要是让个体受益。
>> (1)组织化的社会生活为作为部分的个体和群体提供了生存利益。
(2)产生组织化社会生活能力所必需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特征,都由进化的力量塑造。
(3)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要将自我管理的个体纳入协调的等级之中,最普遍的需求,就是压制个体的方向和控制,使其接受来自更高一级的控制。
(4)更广义而言,等级结构的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内在改变,等级结构才能运转。
(5)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等级就是由这些特征构建起来的。
(6)进入了这种等级结构中的个体,必须对其功能进行改变。
>> 代理状态(agentic state),其含义是:在这个状态中,个体认为自己是执行他人意愿的代理。代理状态的反义词是“自主状态”(autonomy),即:个体认为自己按照个人意愿行动。
◆ 第十一章 服从的过程:将分析应用于实验
>> 家庭所有人都是在各种权威结构中成长起来的。在人生的初期受父母的管教,人们培养了对成年人权威的尊重。父母的命令也是道德要求的源起。但是,当父母指引孩子遵循道德要求时,其实在做两件事情:首先,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具体道德内容;其次,训练孩子遵从权威的命令。
>> 组织环境当孩子走出家庭的保护伞,就进入了第一个权威的组织系统之中:学校。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各种课程,还要学习在一个组织中如何举手投足。
>> 奖励在与权威之间的关系中,个体还经常要面对一个奖励机制:服从权威通常会获得奖励,不服从经常会受到惩罚。
>> 即使一个下属的技术水平远高于他的上级,他也不能越过上级去发号施令,而是必须将他的知识拱手交给权威,任其处理。当权威过于无能,危害下属,权威系统就会出现紧张。
>> 在下级成员的心中,权威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人类而已。个体经常会将权威看做一种抽象的力量,其支配能力超越了人的意愿或欲望。从某种程度来说,权威拥有了超人的特征。
>> 当受试者考虑做出反抗,就会产生焦虑,指示他不要做出这种被禁止的行为,这会形成一个心理障碍,如果想要实现反抗权威,他必须跨越这个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当受试者通过反抗突破了这个障碍,所有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感觉都会消失。
◆ 第十二章 紧张与反抗
>> 如果个体完全融入权威系统之中,无论命令多么严苛,他在执行命令时都不会感觉到一丝紧张,因为这个命令的含义完全由权威定义,受试者只需全盘接受。因此,每一个紧张信号都表明,权威并没有将这个人完全转变成代理状态。
>> 如果受害者是个可耻的人,就无须考虑对他施加痛苦的问题。
>> 主试的表现让他的期望落空,沟通逐渐变成了异议,受试者会努力劝说权威改变他的行为过程。
>> 由于未能实现这个目标,异议就转变成了威胁,受试者将要拒绝执行权威的命令。
>> 内在怀疑、外化怀疑、异议、威胁、反抗,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少数受试者可以坚持到这个最终结果。
◆ 第十三章 另一种理论:攻击性是关键吗?
>> 所谓的攻击性,就是伤害另一个生命体的冲动或行为。
◆ 第十五章 后记
>> 在被运送到战场之前,权威会努力向士兵定义他们行为的意义,将其与被推崇的理想和更大的社会目标联系起来。
>> 反抗士兵对军队功能的唯一威胁在于:单独的反抗者有可能激发其他人做出相同的行动。因此,必须将他隔离,或予以严厉处罚,以防效尤。
>> 诸如忠诚、责任和纪律这样的个人价值观,是等级社会的技术需求。个人将这些价值观作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道德需求,但是在组织层面中,这些价值观只是维护更大体系所需要的技术先决条件。
>> 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多地是由于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