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幸亏人们没有都去信奉“庄子主义”,否则这世界就会到处充斥着这些看破红尘而又自命不凡的家伙。
普通人时刻都为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尽管在某些超凡脱俗的雅士看来,这些芸芸众生的努力是那么不值一提……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
—关于作者—
路遥
(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
中国当代作家。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发表《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
距离作家路遥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过去整整25年。
他曾花费6年多的时间写下《平凡的世界》,这本百万字小说后来成为许多70后、80后乃至90后的共同记忆。
2003-2004年,在大陆7所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在“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中名列首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去问了00后的朋友有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得到的答案是她室友手上正好就有这本书,看过。
我其实有点意外。
毕竟现在各种整容脸和小鲜肉充斥着荧屏,霸道总裁爱上我、屌丝逆袭走向人生巅峰、抽烟纹身堕胎和塑料姐妹花等元素在各种爆款小说里比比皆是……
而《平凡的世界》,真的很平凡。
书的开头,男主角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学生。
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
我不禁好奇:现在的高中生看这本书,是不是跟看《变形记》的心情一样?
我承认自己存在偏见,他们已经有光鲜亮丽的《小时代》了,还会去看《平凡的世界》吗?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一本粉丝基数庞大但文学认可度不高的书。
《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一本少数人才读得懂且常用来秀优越感的书。
两相对比,觉得很有趣。
读书这件事,貌似也存在一条鄙视链。
鄙视链的位置大致和阅读量成反比,这验证了一条原理:物以稀为贵;这还验证了另一条原理,得不到(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路遥以及《平凡的世界》仿佛被遗忘了,在许多通行版本中只字未提。
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被边缘化。他被批评过于“根正苗红”,抒情方式过于直白浅显,用苦难熬鸡汤并且缺乏深度。
在“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学发展主要方向时,过度强调意识形态就显得令人反感。
对于以上批评,我也想喊“+1”。
但即使后来我爱上了《百年孤独》,我仍旧庆幸高中时代可以遇见《平凡的世界》。
就像书中的孙少平遇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后爱上阅读。
如果不是在跟男主角同龄的时候恰好读到这本书,早一些或晚一些可能都不会去翻开它吧。
如果不是同样来自农村,同样拥有自卑又自尊的惨绿少年时光,我的代入感可能不会那么强。
如果不是面临过相似的人生抉择,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过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暖,成年后的我也许不会记起这本书。
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走向未来的方向。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这本被批判为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小说,即使在00后当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我想,一本有感染力的书,并不在于故事本身披着怎样的外壳。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穿透纸页、穿越时光抵达人心的。
苦难不是人生的财富,历经苦难获得成长的那个自己才是人生的财富。
阅读不是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催化出的自身的力量才是进步的阶梯。
主语是自己,不是苦难,不是阅读。
我只有一个平凡的一辈子,若不用尽全力,要留给谁来活?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