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各种问题。
比如,孩子最近网瘾特别大,要不要管,怎么管?A股市场波动频繁,股票还要不要加仓?
再比如,老板要求你限期完成一份工作报告,可面对一堆资料你却感觉无从下手;或者你有一个特别好的企划方案,可是领导听后却没有反应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让我们一想起来头就大,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淹没在大量需要思考的想法和数据中不能自拔。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快速自救的方法呢?在《结构化写作》这本书中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通过结构化思考,做到心中有谱,下笔有神,快速成文并赢得职场说服力。
这本书的作者李忠秋,是结构思考力学院的创始人。结构思考力学院从2014年成立至今,服务500强等大中型企业超300家,面授课程超过1000场,线下学员超过30000人,线上学员超过100万人。
李忠秋还著有《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世界》两本书,可以说,李忠秋提出的“结构思考力”就是麦肯锡《金字塔原理》在中国的本土化。而这本结构化写作就是运用结构思考力来深化思考的写作方法。
《结构化写作》这本书包含导论、基础篇、方法篇三部分。在我今天的分享中分别对应
1.什么是结构化写作?以及为什么要结构化写作?
2.结构化写作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3.结构化写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下面我们先来看什么是结构化写作?以及为什么要结构化写作?
到底什么是“结构化”?作者认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就是“结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当我们面对大量的材料、数据和观点时,我们要如何组织和搭配。
再形象化地说,如果把写作材料比作是食材的化,我们写作者就是厨师,不同级别的厨师面对相同的食材会做出不同的菜。菜鸟和大师的区别更多的在于菜谱不同,也就是组织搭配食材的不同,或者说是创新思考能力的不同。比如同样是豆腐,我可能只能小葱拌豆腐、你可能能做出麻婆豆腐,而米其林大师能做出香芒奶豆腐。
这里面的差别不是原材料,而是把这些原材料组织和搭配起来的创意。我们也可以叫他思考。我们在日常选择、交流、写作中也经常是这样,我们不缺材料(事实、数据),我们缺的就是如何将这些材料搭配组合,进而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而这本书就能告诉我们如何组织搭配材料,帮助我们提升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几种立马让我们上档次的“菜谱”。
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从面对材料无从下手,到照着“菜谱”就能写出“饭店级”的文章。熟练之后也有可能到米其林级别。当然这也要看个人的悟性和能力。但不管怎么说,依照本书的方法,还是可以很快让人上手的。
这里我称之为“菜谱”的其实就是写作的流程化模板,作者说主要适用于职场写作,但我觉得其中的方法我们也是可以拿来适用于其他需要表达交流的场合的。因为这是一套思考的路径,是一种思考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
二 结构化思考的核心原则
我们说结构化思考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套思考路经,让大家学会一种思考方法。相当于是一种可依照的“菜谱”。在这里它的核心原则概括地说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如果熟悉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的朋友会发现,这16个字其实就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在这里,作者又将他简述为4个字“论证类比。”
“论”对应“结论先行”,强调的是一次表达一定要有清晰明确的结论;“证”对应“以上统下”,强调上下层级之间的论证关系;“类”对应“归类分组”,强调分类的重要性;“比”对应“逻辑递进”,强调同一层次、同一组信息之间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信息排列的顺序。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
我们仍然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先看第一个场景,
老婆:老公,咱家没有水果了,去买个西瓜吧,对了,奶也没了,再买点鲜牛奶。沐浴乳也不多,买个回来也行。要不再买点葡萄和桃子?孩子爱吃;还有酸奶和奶酪孩子说也要。反正去一回,再捎回点洗发水、牙膏等日用品吧。
再看第二个场景:
老婆:老公,去超市帮我带9样东西回来。分别是奶类、水果和日用品3类,每种3样。奶类:鲜牛奶、酸奶和奶酪。水果:西瓜、桃子和葡萄。日用品:洗发水、沐浴乳和牙膏。
第一个场景:完全没有规律,估计谁都记不住。
第二个场景,虽然买了9样东西,但运用了论证类比原则,表达简洁清晰。容易记得住。
下面就用这两个场景具体解释一下这四字原则:
1、论:结论先行
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核心观点或中心思想,并且要放在开头的位置。
比如上例中,第二场景直接告诉老公要在超市买9样东西,而第一个场景罗里吧嗦一堆,老公根本不知道要买回什么。
这是日常生活中,职场写作更是如此:职场写作具有其特殊性。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某件事情进行说明、澄清,或者提供、传递重要的信息。所以一定要在开头点明观点。这一点与文学创作类的写作是不同的。比如,小说是将“结论”往后放,通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持续看下去。
2、证:以上统下
上一层结论是对下一层信息的概括和总结,下一层信息则是对上一层结论的解释和说明。
第二个场景中,把西瓜、桃子和葡萄统一在水果下,这是一种概括总结,反过来水果包括西瓜、桃子和葡萄,就是一种解释和说明。
具体到写作中,就是要从文字材料中发现并提取共同之处,然后把它们归结到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3、类:归类分组
对具有相似性或相关联的信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归为同一个逻辑范畴。
比如将物品分别按照水果、日用品、奶类等进行分类。
对应到写作上,分类就是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属性,不断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分门别类的区别开来,使原本模糊混乱的信息转变为清晰,进而达到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状态。
4、比:逻辑递进
同一逻辑范畴的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这样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就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组织的,如果把他换成从前有座庙,还有一座山,庙里有个小和尚,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听起来就太别扭了。
所以,遵循一定的顺序来组织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更有利于沟通的准确和顺畅。如果你的表达混乱而无序,只会让对方认为你的思路不清晰,你并没有把相关的主题想清楚。
以上就是“论证类比”的具体内容,也是结构化写作的指导思想。下面再来看具体应用。
三、结构化写作的具体应用方法
书中选取了四类写作场景来详细介绍:传递信息、总结工作、说服他人以及汇报方案。
其中快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不仅是职场写作中的第一需要,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和表达的需要。所以,在这里我主要分享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信息并有效传递这种方法。
书中给出三个部分,为了便于记忆,这里我用一个火箭的形式来表达这个过程。
第一部分、设计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
第二部分、撰写序言:写一段让读者愿意看下去的精彩开头
第三部分、展开内容:快速构建职场常见场景下的行文脉络。
其实这几个步骤不仅职场写作需要,新媒体文章同样需要。
步骤一、设计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这样一句话:“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而抢夺注意力就从标题开始。
职场写作虽然没有像新媒体写作那样,为了抢夺注意力,不惜“标题党”,煞费苦心。但是标题的好坏也同样决定了你的报告或邮件在众多的待阅清单中的优先权。
一个好标题的原则可以用SPA原则来概括。SPA: simple简单明确 profit利益相关 accutate准确客观。简单的说就是简单、准确、利益相关。
简单和准确这两个原则相对来说容易实现,利益相关是SPA原则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一方面,你需要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对方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所在;另一方面,你需要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及然后呢?
SPA原则还可以用一个万能公式来表达:那就是“谁+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结果”。
比如说要做一个公司的战略报告,如果直接起名“**公司战略规划报告”,就没有包括结果这个部分,如果把题目改为“改革创新、降本增效,提升经营业绩”,就好些。再比如,“春节内部推荐政策“就没有”春节期间内推奖励翻翻“更具体。
可以看出,经过优化后的标题虽不华丽,但都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看我的方案和报告,因为对你有好处。
步骤二、撰写序言:写一段让读者愿意看下去的精彩开头
这一部分的作用就是建立坡道,让读者了解我们要说的这件事或这个想法,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要解决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铺垫”,对方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后面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通常可以引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好坏、或者说你讲故事的能力就直接决定了接下来是否能够留住读者。
大家都知道,好的故事需要打动人的情节,而情节则需要矛盾、冲突来推动,这样整个故事才显得百转千回、曲折多姿。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吗?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妈妈让小马把一袋粮食送到河对岸去,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蹚水过去。小马不知道河水有多深,于是就去问老牛和松鼠。然而老牛和松鼠给的答案完全相反,小马左右为难。怎样才能知道河水有多深,并把粮食送到对面呢?它就去问妈妈,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亲自尝试并成功过河。
这段文字其实就暗藏着一个“模式”:先交代背景,然后抛出一个“然而”,让事情发生了转折,接着提出了问题,最后给出问题的答案。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讲故事的套路:我们又把他称为SCQA模式。S :situation情景 C:complication冲突 Q:question疑问 A:answer回答。
(1)情境(Situation)
情境是对原本稳定状态的描述,即原本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通常它是关于文章主题公认的事实,一定要符合读者的知识、信念、感情和愿望,让读者有认同感。只有认同了,读者才有兴趣,才更利于文章后面内容的全面展开。从讲故事的角度说,它是一个原有的“情节”。
(2)冲突(Complication)
对于你正在讲的故事而言,它是那个会制造矛盾,同时让你感到紧张不安的因素,而这一矛盾会引发读者在心中产生疑问。
(3)疑问(Question)
疑问由你提出,用来引导读者思考的方向,或者由冲突引发的疑问特别明显时,也可以隐藏,成为隐性的疑问。
(4)回答(Answer)
回答即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
比如这段文字
“自带头条体质”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8月20日开放营业。简直是万众瞩目,堪比春运啊!多少人都眼巴巴地想去看一看。(S) 然而,万万没想到!短短12天后,它竟然被紧急叫停了!(C)WhatAre You 弄啥嘞?(Q)
序言并不是只有上面这一种结构,根据情况的不同还可以变换为以下结构。
以其中突出忧虑式为例:
近年来,集团资金缺口日益明显,已然成为限制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C)。集团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量逐年提高,众多项目被列为北京市重点项目(S)。为此,特设计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资金缺口过大的现象(A)。
变为开门见山式:
我设计了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方案,以改善目前资金缺口过大的问题。集团近年来发展速度快,产量逐年提高,众多项目被列为北京市重点项目。然而与此相悖的是,集团资金缺口日益明显,已然成为限制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序言的结构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并不容易。好的标准就是清晰、流畅、富有逻辑以及有说服力。
步骤三、展开内容:快速构建职场常见场景下的行文脉络
符合SPA原则的标题和采用 SCQA形式的序言为写作形成了很好的开头,接下来就要为核心内容搭建框架。
有一个直接、简单与快速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调用2W1H思维框架(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
具体还对应两种展开方式:并列式和层进式
1.并列式:描述说明
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向他人描述、说明某件事情或某个事物。
例如:向领导汇报工作,告诉他现在正在处理什么工作事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怎样处理;
在并列式中,这三者的表达顺序并无定式,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并不一定每次都需要把三个内容展开。
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为了让老公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妻子决定对老公展开一番“教育”。这位老公态度还算不错,比较配合。所以,妻子决定先说WHAT,重点让他知道自己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其实妻子还准备了另外一套方案,如果老公心不甘、情不愿,她就要把重点放在“说服教育”上,先说WHY的部分。
2.层进式:澄清问题
还有一类情形大量存在于工作场景中,那就是“解决问题”。平时的工作中大量的报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关于问题人们约定俗成的套路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这一顺序正好对应人们的思维习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进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他暗含了某一个逻辑推理形式。日常生活中,层进式经常会应用于广告中,用来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
以海飞丝的广告为例:“立即购买!去屑实力派,海飞丝”
头屑去了又出现。仅仅去掉了已形成的头屑,当头油继续分泌微生物就会再度滋生头屑。新海飞丝,形成智能去屑保护层,感应头油分泌,激活去屑因子,预防头屑再生。
提出问题(或描述现象):头屑反复出现。分析问题:头油继续分泌。解决问题:使用新海飞丝,形成保护层。
如果是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可以调用更全面的框架5W2H(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 how much )。
通过设计标题、撰写序言、展开内容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快速搭建出写作的框架,这一过程就像是为我们提供的一种“菜谱”,凭借它,我们就可以将手中的材料组织搭配出一篇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的文章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我们分别了解了什么是结构化写作、结构化写作的核心原则以及如何快速组织信息并有效传递。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我们的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其实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初始时,我们没有方法,思维水平有限,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这时完全可以依照模板和流程进行。
当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会多维化,能将不同事物关联起来,寻找其中的规律。最后,当思维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一定会突破框架,突破自我而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