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台情怀
秋日,闲暇,无意中慕名来到了心动已久的羊台山。
羊台山,虽然没有武当山、青城山那样出名,但依然有着别样的魅力。羊台山位于临泽县板桥镇北部荒漠戈壁滩上,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因远远望去就像一块沉睡千年的砚台,故曾有“砚台山”一说,它没有险峻的山峦,也没有陡峭的山峰。
我喜欢山,不是因为它的绿和险,而是它的空阔;当你第一眼看到羊台山的时候,内心深处会情不自禁的有一种开雾睹天,醍醐灌顶的感觉。
走入山口,一片漫漫黄沙和一股一股的旋风映入我的眼帘,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满目苍凉,毫无生气。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诗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让人不由自主的置身于一种身处大漠关外的感觉。放眼看去,羊台山整体为浅黄色,地貌略与七彩丹霞有相同之处。仔细瞭望,它又像一只坐卧的骆驼,又像一座练兵台。山上高耸的古烽燧经历了风吹雨打依旧浑厚深沉,犹如一位操练兵卒的将军,一边看护这兵卒刻苦的训练,一边俯视这远处的山峦,一边沉思这漫漫戈壁上勤劳的牧民。
沿着尘土四起的羊肠小道,一路上时而传来咣当咣当的驼铃声和咩咩的羊叫声。这就是这戈壁荒滩上最为常见的戈壁幽灵,湛蓝如洗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对应着浅黄的戈壁旷野,羊群在黄色中浮动着,仿佛就像把白色的珍珠洒在着黄色的绒毯上,格外引人注目。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由于自己独特的生理条件和生存优势,曾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唯一的运输工具,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静卧,有的仰天长吼,像是在向“驴友”们展示其独特的歌喉,又像是在炫耀其笨拙的舞姿,要不是亲眼所见,还不敢相信这小家伙居然有如此“本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近年来,驼奶、驼毛更受人们青睐,这也为勤劳的放牧人增添了不少生活的幸福元素。
羊台山上没有苍翠的迎客松,也没有淙淙的溪水从石头间流过,更没有绚丽多彩的野花,空气里漂浮着炙热干燥的气息。由于戈壁滩是沙漠边缘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地表缺水,植物及其稀少,仅能生长一些芨芨草、骆驼刺、沙柳等耐干旱的植物。然而,骆驼刺又被誉为是戈壁三杰之一(骆驼刺、胡杨、红柳,被誉为是戈壁三杰),骆驼刺也叫骆驼草,是沙漠戈壁滩上的一种耐旱植物,枝条茎上长着刺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是骆驼最喜欢的美味佳肴。一株株骆驼刺凭借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阵阵热浪中轻轻地摇曵着,正是这不平凡的骆驼刺,孕育着戈壁荒滩上的一个个精灵。
“一物生来很奇怪,肠子长在肚皮外。一条拐腿团团转,只会干活不吃饭。”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在羊台山下最吸引人眼球的生命之源--辘轳。还是在孩童时代在村门口见过如此场景,今天在这荒漠的羊台山下,再次看到,曾今的记忆一幕幕的在脑海中展现。井口用几块大石堆砌而成,石壁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一根木棍横穿辘轳两侧,辘轳把磨得瓦亮瓦亮的,由于多年的使用辘轳上留有一道深深地痕迹,过往的驴友时而体验辘轳打水来解渴,时而侧身拍照,以此来留住这孩童时代的难忘瞬间。
不远处一排用泥胚砌成的土房和用木栅栏围成的畜圈,圈边堆积着一些牧民们收集的枯草,很显然,这便是他(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方,几间土房、几堆枯草,虽没有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规模和豪华宾馆的阔气,却也能够为牧民带来发家致富和遮风挡雨的温馨和惬意。
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时值深秋,枯黄的芨芨草,干枯的骆驼刺,悠扬的驼铃声,朴实的牧人家园,仿佛在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漫步,虽没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也有烈日高照,游人汗流浃背的悲惨,漫步在如此美丽的世外桃源,虽累犹乐。狂野上不时传来驴友们的几声吼叫,那种返朴归真的感觉,那种不到顶峰的胜利喜悦,于声音中透露无遗。
终于到达山顶,心里也痛快了好多,席地而坐,清凉的缕缕山风无声的吹过我的脸颊,看着空阔的山谷、欢快的牧群、真想再仰天长吼,山头的阳光不时的跳跃着,是灿烂,更是明媚,眼前的一切让人惊叹不已。
夕阳西下,倦意惭起,余晖下的羊台山,朴实的牧民,巍峨的烽燧,茔没在风沙中的马刨泉,一股股炊烟袅袅升起,一群群骆驼和羊群悠闲觅食,一簇簇枯黄的骆驼刺随风飘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居然创造了如此美景,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塞外牧画图。
要回家了,我们沿着山道悄然而下,阳台门屹立在山道边上,远远望去阳台门犹如英勇的禁卫军一样,在微风中,向行人敬礼示意,一动不动的守护着美丽的羊台山;犹如以为充满活力的少女迎风漫舞,惟妙惟肖,如入仙境一般。不敢在打扰山谷的幽灵的清静,也不敢打扰少女的舞意,只有婉转、圆润的驼铃声在山谷里萦绕。
浑厚宽阔的羊台山,落日已不允许我再留恋你,我将期待着下次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