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为什么成为夏禹?
历史学家都是骗子,整天拿着一些史料,扭曲古代发展,把当朝一些很难有民心的政策,用古代的故事包装起来,对社会底层进行诈骗。秦朝灭亡,若在汉朝,历史学家必然会认为,亡国罪在重用法家,管理太过死板,导致了政策上人性全无。若在宋朝,历史学家会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国家统一。若在中华民国,必然会说东胡和农民起义,无法两者兼顾。若在现在,历史学家会认为,是因为没有进行生育控制和人为提高房价。那真实的原因是?他们从来都不会研究,因为那是皇权不需要的!
这个被人向往的时期,可不怎么值得怀念,部落里,每个人都在争夺食材,洪水、地震、火山,严寒,不经意间定会吞噬人的生命,野蛮的外部落对女人的争夺,随时都可能发生。人人几乎都在询问一个问题,明天的食物在哪里?自己的女人明天还在能否在自己身边?
部落的首领年龄大了,肯定会指定新的首领,而标准就是力气大、主意多。新首领的权力会随时受到部落其他人的挑战,挑战赢了,也会成为首领,挑战失败,他必然受到排斥,也会分裂部落,带自己的族人远离这个生存的地方。权力之争往往会引起部落的仇恨和分裂。
后稷继承前人衣钵,对种子、土地的研究,取得很大成功,为部落的食物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发展种植,必须利用黄河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如何规避黄河泛滥造成的粮食绝收?显然黄河的水灾问题,严重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严重影响部落的食物补给,治理黄河是部落生存面临的最大政治问题。
现在的部落,形势不一样了,种植已经超越狩猎,更为有效的解决了部落食材的供应问题,加上种植更稳定,粮食好储存,继续发挥种植的优越性,会为部落的繁衍和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础。禹已老去,按部落传承规则,商均最有理由去成为部落首领。
黄河治理功臣更认为,勇猛、反应灵活的人更适合去狩猎。商均成为首领后,权力受到原来黄河治理功臣的联合挑战。商均渐渐的认识到,粮食的丰产,食物的丰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变多,部落的治河功臣,越来越像一个互相绑定的利益集团,什么部落事务都想参与,这对耕种、养殖、狩猎的协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商均为了平衡部落利益,维护核心权力与部落和谐发展,却发现无能为力,原来黄河治理功臣要的是一种近乎现代社会贵族的地位。
黄河治理功臣的崛起,显然的目的要成为一个政治群体,一个贵族群体,来实行对部落的控制。后来这个矛盾随着治河功臣拥戴禹成为夏王而真正结束。
禹称王后,善待拥戴自己成为夏王的人,有历史以来,因为家庭成立社会,现在又因为社会发展,变成了大家庭,而大家庭的家长显然是禹。平民默默无闻的劳动,即使分配的物资少,也不致于死亡,治河功臣参与管理,也会自己劳动,又能分配更多的物资,大禹的无为而治,当时的部落真正进入了“繁荣时代”。
禹死后,儿子继承王位,治河的军功大臣也各自世袭,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人类在自然地面前,是那么的团结,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是所有人的活着,死亡是自己的死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相互取暖,你好点无所谓,我差点无所谓,我能活着传承子嗣,这就是幸福的,历史就是这样延续者,直到商朝的来临才改变了这一切。
游牧文明向种植文明的转变,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英雄和仰慕英雄的平民结构,转变为,一帮人新形成的组织和组织之外的平民结构,一个人向一个组织转变,这显然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开启了组织结构模式的历史探索。
一个人,一个个体,寻找到另一个个体,交配,生产出一个新的个体,这种交配是欲望,是自然赋予的本能,怎么把这些个体联结在一起,象征社会产生的家庭是怎么来的?这显然是生存合作。如果是吃草和喝水,不去在自然界储存食物,不去延续生命,社会根本没有存在意义。
没有社会之前是弱肉强食,人类在组建的社会时,有不成文的协定,就是按需分配,这个原自男人、女人、孩子的结合特点而自然选择的分配模式,绝对不是平均主义。在食物短缺的时期,部落也会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模式有个默守的前提是,绝对不能让一部分人在食物分配上的选择,导致饿死还是活着。如果面对这个选择,那么这个协定会被撕毁,部落将面临持续的暴力冲突。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之间的抱团,形成后的阶层是怎么运作的,很值得考量,显然这个中国的抱团是从治河功臣集团开始的,这个集团和禹开启了治理时代,或许可以说,分散的人、抱团的人、名义上的君主,这个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那么他们的分配是怎么样的,我认为应该考量,但不是核心。
历史是一条流淌的河,我们只是星星点点,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全是骗子,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可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说话,更多的也是为了这个生存的时代说话,人超越不了时空。笔者希望通过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这个国家变化的规律,看看我们的民族是怎么发展的,将来要去何方。
(这是禹之初,本系列由:《禹之初》、《商之探》、《周之建》、《秦之统》、《思考篇》构成。)